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市场前景与障碍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市场前景与障碍

      2010/6/24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5

中国阀门网】       一、我国将重点发展八类仪器仪表
      我国仪器仪表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20年来,尤其是“九五”期间有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齐全的仪器仪表生产、科研和营销体系。为了加大“十五”或更长时间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力度,国家相关部门将集中力量调整产品结构,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产业升级。优先发展一批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技术改造服务的重点产品,扶持一批市场前景看好、进出口逆差大、体现高技术水平、对行业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换代产品。据业内资深专家介绍,以下八大类仪器仪表将为国家的发展重点:
      1.工业自动化仪表; 2.电工仪器仪表; 3.科学测试仪器; 4.环保仪器仪表; 5.仪器仪表元器件; 6.医疗仪器; 7.信息技术电测仪器; 8.尖端测量仪器。
      二、仪器仪表行业前景
      仪器仪表是用以检出、测量、观察、计算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等的器具或设备。包括真空检漏仪、压力表、测长仪、显微镜、乘法器等。广义来说,仪器仪表也可具有自动控制、报警、信号传递和数据处理等功能,例如用于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中的气动调节仪表,和电动调节仪表,以及集散型仪表控制系统也皆属于仪器仪表。
      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仪器仪表及其测量控制技术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给仪器仪表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经过近十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已经初步形成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成为亚洲除日本以外第二大仪器仪表生产国。
      预计今年及未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市场前景,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环保仪器仪表
      环保仪器仪表主要用在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等方面。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环保主要解决我国水环境、大气环境两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大环境生态污染问题。随着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和低碳经济成为国家长期国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的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取样系统和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潜在的市场规模达数十亿元至数百亿元。
      2、电工仪器仪表
      在国家电网公司提出,要大力推进以特高压电网为龙头、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健全智能电网的原则,同时还明确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智能电网建设渐进式发展起来。而电网建设是全球性行为,是长期、渐进式的刚性市场,为电工仪器仪表行业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印度的电力工业发展较快,人口多,对电能表的需求量比较大。其他东南亚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电能表的市场需求也将有所提高。这将给我国电能表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带来机会。
      3、工业自动化仪表
      工业自动化仪表重点发展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主控系统装置及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从市场需求看,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据中国仪器仪表协会预测,到十一五末,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将超过1000亿元。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民生关注的大大提高,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需求也提到日程上来。如食品安全,奶粉和地沟油的检测;药品安全,问题疫苗的检测;突发事故和气候监测,地震和海啸的检测报警等。这些危险事件也对仪器仪表提出新的要求和市场需求。
      三、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步伐没有因金融风暴放缓
      仪器仪表行业已经连续六年保持了经济高位运行的态势。虽然目前全球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各个行业经济东圃有所放缓,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仪表行业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放缓。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景辰指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家的经济仍处于高位运行;按照过去的经验,如果GDP的增长在10%以上时,仪表行业的增长率则在26%~30%之间。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对仪表行业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期,仪表往往在工程的后期才交付使用,因此,因宏观调控政策而减少的投资对今年仪表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
      外资仪器仪表企业开始改变原来以独资形式为主的投资方式。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开始着力收购兼并国内优秀的生产企业,二是委托生产比例不断上升。外企收购国内的优秀企业并不容易。目前,政府对仪器仪表行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仅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科技部已设立了6个关于仪表的研究课题,政府财政支持超过1亿元。这种史无前例的支持力度,让国内优秀的仪表制造企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仪器仪表行业逐步走向高端:
      作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仪器,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我国分析仪器市场的快速增长与国家对食品安全、环境生态保护、疾病预防与控制、产品质量监督,生产安全和重大自然灾害监控以及基础研究的重视密切相关。
      1、整体行业平稳增长,同比增幅均明显降低
      根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数据,2009年,分析仪器包括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实验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均保持了稳步增长,但是同比增幅明显低于2008年。出口交货值除环境监测仪器保持小幅增长外,其他二者均保持了负增长。其中,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产值超过92亿元,同比增加28.85%,销售值达91.21亿元,同比增加30.82%。
      数据表明,分析仪器行业中,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增速最快,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子行业也保持着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而实验分析仪器的增幅明显低于仪器仪表行业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列入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了一些强制性政策和鼓励性政策,促进了环境监测仪器的推广应用。而且受2008年三聚氢胺事件影响,食品安全监测仪器的市场大幅增长。
      2、进口继续保持增长,出口下降
      在全国仪器仪表行业总体进出口均呈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分析仪器进口保持增长,出口同比下降。其中,工业过程分析仪器进口4.48亿美元,出口额为3.38亿美元;实验分析仪器进口额近27亿美元,出口额为6亿美元,全国仪器仪表行业总体进出口逆差102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1.7亿美元,分析仪器进出口逆差56亿美元。
      分析仪器进口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目前在用的高端分析仪器多数仍为进口。由于高端分析仪器技术要求高,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对于国内企业来讲是个巨大的挑战。虽然近几年出现了像聚光科技、天瑞仪器、普析通用、东西电子、北京纳克、雪迪龙、河北先河等这样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国内企业仍然普遍缺乏自有技术,缺少高端产品原始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长期连续性,导致国内企业高端分析仪器开发能力不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成果与产业的衔接渠道不畅,短期内还无法生产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高端分析仪器。
      分析仪器出口减少主要是由于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急剧恶化,国外需求降低。
      3、龙头企业发挥领军优势,继续显示强势发展力量
      2009年在分析仪器行业整体增幅放缓、出口同比减少的大环境下,少数领军企业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像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北京纳克这样的企业,在全球分析检测行业下滑的背景下逆势而上,分别取得了44%、 30%、24.4%销售增长率的可喜成绩。尤其聚光科技仍然以绝对的优势巩固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位置。这主要是他们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重视发展仪器仪表的重要机遇,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分析测量仪器,并获得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高端分析仪器几乎100%为进口所占据的局面,迫使国内分析仪器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研发生产模式,已经开始逐步向生产高端分析仪器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的市场环境,以及更多国外分析仪器企业的进入,国内分析仪器市场的竞争奖更加趋于激烈。因此,国内分析仪器厂商必须在危机和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中逆流而上,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五、稳定、可靠性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仪器仪表发展障碍
      国产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与国外产品的差距很大。其可靠性问题动摇了冶金、电力、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对国产产品的信心,从而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工作中,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系统的国产化推进最为缓慢。极大地影响了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一个严重障碍。
 

(来源:互联网)

热门关键词:仪器 仪表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