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不同国家间的石油合作会加强;由资源合作引发国际政治冲突的可能性增多;国际油价走势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罗佐县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及油气资源消费程度的不均衡强化了人们对油气资源“稀缺性”的认识,这一现象是导致国际石油经济秩序发生不确定性变更的重要因素,有关专家预计该现象将在“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期间延续,资源供需的不平衡将导致国际石油经济领域发生某些变化。 石油天然气供需具有不平衡性 据《BP能源统计报告2007》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世界能源消费需求仍将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需求增长的年均速度估计分别为2.2%、1.3%和2.1%。世界范围油气供需具有非均衡特点,若将这种非均衡性予以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油气供需不平衡,表现为油气需求大于自身生产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多数是发达国家,石油消费水平较高。据BP能源统计报告估计,2006~203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石油产量将呈现逐渐下降态势,而需求则稳中有升,供需不平衡将导致石油供需缺口逐渐加大,预计到2030年缺口规模达到每天3400万桶。天然气供需缺口也同样存在,估计到2015年和203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天然气的供需缺口将分别达到5300亿立方米和8000亿立方米。 ——转型国家油气供需不平衡,表现为生产能力大于自身需求。转型国家的代表是俄罗斯,作为世界油气资源大国,俄罗斯天然气油气资源储量在世界位居前列。根据BP年报一次能源供需的统计资料,在今后一段时期,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国家石油产能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有大量剩余。 ——发展中国家油气供需不平衡,生产能力大于自身需求,这一点和转型国家有些类似。据估计,到2015年和2030年,发展中国家阵营的石油剩余生产能力将达到每天2400万桶和2500万桶的水平。欧佩克是重要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世界石油供应体系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成员国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印度成为发展中国家阵营中油气消费的重要看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在近些年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油气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强劲。两国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均面临油气供需缺口,这一点同整个发展中国家阵营的表现有所不同。关于两个国家的油气消费,BP能源统计的估计结果是,到2015和203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每天700万桶和1300万桶的水平,天然气供需缺口将达到280亿立方米和1270亿立方米;印度的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每天300万桶和600万桶的水平,天然气供需缺口是130亿立方米和610亿立方米。 油价对世界油气供需影响不平衡 油气供需是油气价格的基本影响因素。BP能源统计估计的数据显示了世界油气供需总体数量平衡而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事实,而恰恰是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平衡使得油气资源的稀缺性相对增强,也使得围绕油气交易和油气生产的投机炒作和石油政治博弈成为可能,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加剧国际油气市场动荡的催化剂。 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也是世界石油消费大户。油价高涨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石油需求影响会从深层次影响到世界石油需求格局。通过分析油价和上述国家地区油气供需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以下方面的规律。 一是油价对石油需求抑制程度不均衡。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会对其需求形成抑制,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但这一规律在世界石油经济领域内有所“失灵”。2000~2007年,除日本外,中国、美国、欧洲石油进口均表现出随着油价上涨而增长的现象,欧美石油进口增长程度要高于中国,表现在国际油价每桶每上涨1美元,美国和欧洲石油进口每天要增加4.6万桶,中国的石油进口每天增加4.1万桶。比较而言,美国、欧洲石油进口摆脱油价束缚的能力要强于中国。 油价对中国石油需求的抑制程度较弱,主要是因为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石油需求旺盛,高油价带来的压力被经济发展力量所化解;同时,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还不到位,使得价格对需求的约束疲软。中国石油需求对油价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尽管违背了一般的供求规律,但不能由此得出中国是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力量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同欧美日石油需求尤其是石油进口相比,中国的石油进口基数较小。基数小决定了中国对国际油价影响的权重小,因此将高油价归咎于中国的结论缺乏科学根据。 二是油价对世界石油供给推动程度不平衡。国际油价高涨对石油的供给能力也会产生深刻影响,表现在随着油价的上扬,原油生产国一般会增加原油产量。由于目前世界上各原油生产国自身原油消费水平、资源状况不同以及出于追求利润而限产等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存在,油价对原油生产的推动必然存在着地区之间程度不均的现象。 近些年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需要消费大量原油。在国际油价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出于经济发展需要,各国将不同程度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这些因素将可能导致今后该地区原油产量上升较快。中东地区号称世界油库,多数欧佩克成员国家均位于中东地区,油价高涨使得这些国家获得巨额利润,因此产油国客观上可能会存在着限产保价的愿望,估计今后的增长趋势会保持相对平稳。 非洲虽是油气资源富庶区,但由于政治形势不稳定导致投资环境不稳定,估计会对该地区今后的石油产量形成抑制。比较而言,中南美和俄罗斯及周边地区原油产量受原油价格上涨推动程度将居于稳定水平。随着各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石油供应能力也可能会发生“微调”。 国际石油经济格局稳中有变 资源供需不平衡以及油价对石油供需影响程度不均衡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得以延续和发展。该现象的存在也将使得今后国际石油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表现为油气资源供需不平衡引发石油经济秩序的变化,这一过程将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之间石油合作将成为今后国际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看点,尽管过程可能会比较曲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多数成员国为发达国家,该组织的石油天然气需求在较长时期内将大于其自身的供给能力,而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油气供应能力大于自身的需求水平,这就为双方通过贸易和生产参与的途径实现油气资源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由资源合作引发国际政治冲突的可能性增多。发达国家为弥补自身油气资源缺口,将积极介入国际石油经济事务中,“走出去”和“引进来”将成为国际石油经济领域的主旋律。由于油气资源的全球战略属性、各国对油气资源的敏感性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石油问题的政治经济博弈将会令人眼花缭乱。 三是国际油价走势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国际石油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供需的不平衡使得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为从事投机、炒作的个人和组织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油价对石油需求和石油供应影响的非均衡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市场投机的热情。这些现象使得处于基本层面的石油供需对油价的平衡和调节机制失去其应有的效力,油价变化将会扑朔迷离。 四是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等地区依然是未来石油生产的主要地区。石油资源具有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上述地区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吸引更多的来自国际社会的目光。 五是中国和印度成为新兴石油天然气消费力量。两国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均面临油气供需缺口,积极参与国际石油经济合作将成为两国重要的能源战略选择。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