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30年飞跃 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2008/10/23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7次
【中国阀门网】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海油在对外合作中发展壮大,已经成长为国际石油工业的一支新军。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5.3万人。自成立以来,中国海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能源集团,形成了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中下游(天然气及发电、化工、炼化、化肥)、专业服务(油田服务、海油工程、综合服务)、金融服务以及新能源等产业板块。 在对外合作近30年时间里,中国海油一方面在与外国石油公司的合作中,不断汲取国外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制度、机制、流程等方面始终坚持与国际对标,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时刻加以引进、消化,并集成再创新,形成了富有中国海油特色的发展之路,总结建立了“双赢互利”管理理念和合作文化。近30年的对外合作和特色发展,让中国海油不仅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典范之一,也成为国际企业中的一颗新星。 作为中国海油的核心主业——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生产销售,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实现了产量上质的跨越,同时也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新世纪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海油的油气产量从1982年成立之初的9万吨,一跃升至2007年的4047万吨,平均每年增长40%;总资产由1982年的28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3062亿元,净资产由1982年的22亿元增至2007年1670亿元,26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的增幅均为21%;销售收入自1986年的6亿元至2007年的近1600亿元,实现平均每年增幅达37%,利润由1986年的4000万元,升至2007年的565亿元,平均年增长402%,上缴国家各类税费由1982年的780万元,增至2007年的37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5%,近3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高质高效发展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海油已经在我国渤海、南海西部、南海东部等近海海域相继开发了共计50余个海上油气田,并于2006年成功地钻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口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油气井——荔湾3-1-1井。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代海油人满怀对祖国的热忱,艰苦拼搏,中国海油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07年底,中国海油在油气生产上游业务领域,与世界上21个国家和地区77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86份合同、协议,吸纳外籍员工1000多人。国家从合作油田获得留成油、税费、特别收益金等折款合计76亿美元。 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海油凭借着优秀的经营业绩,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广泛赢得了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2007年,中海油入选《福布斯》全球2000大排行榜第395位,《福布斯》亚洲神奇50强以销售额为标准,位列第13位,并在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2007年度“亚洲最佳股东友好公司”评选中当选“亚洲油气行业最佳股东友好公司”。荣获《欧洲货币》中国地区亚洲最佳石油天然气公司及亚洲地区最佳石油天然气公司第三名。 作为中国海油乃至中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气电板块快速增长,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国内第一个进口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广东 LNG 项目已于2006年6月顺利投产,福建、浙江和上海项目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公司在中国 LNG 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牢固确立,并将为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国内首套年加工能力达1200万吨的惠州炼油项目,已于今年9月实现机械竣工,成为国内首座专门用于加工重质高酸原油的差异化、清洁化、信息化、高附加值的精品炼厂,将进一步保障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能源供应。由中国海油与壳牌共同投资42亿美元兴建、中国最大合资项目之一的南海石化项目,其主要生产的乙烯、丙烯等产品已稳稳占据了中国高端化工产品市场。中海化学公司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契机,2006年9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并入中国海油的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和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海油在化肥产业的科研、生产、销售和贸易等方面的实力,实现从做大做强化肥产品向做大做强化肥产业的嬗变,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出巨大力量。 立足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是党中央对中央企业发出的号召,更是中国企业实现自身发展,屹立于世界企业之林的必由之路。在近30年的对外合作过程中,中国海油在几代石油人的奋勇打拼之下,中国的海洋石油工业从上世界70年代末向国外学技术,当“学生”,发展成为谙熟国际规则,通晓国际语言,掌握国际人才的国际化企业,中国海油作业区已遍及东南亚、北美、西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在近30年的对外合作过程中,中国海油历练出一支国际化管理团队,正是这支管理团队在2005年,以185亿美元现金向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石油公司发起了收购要约;时隔三年之后,又以25亿美元成功收购了挪威的油田服务公司。从百年前中国自己产不出一滴油;从50年前,中国石油队伍靠着人拉肩扛,发现了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到现在中国海油凭借着对国际商业原则的熟练掌握,收购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不难看出,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是中国海油不断成长壮大的30年,是中国经济、商业、文化与全球接轨的同时又不断进行相互改造的30年。 在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海油持续变革,摸索符合海油特色发展道路的30年。 1982年,依靠贷款成立的中国海油,向中央提出了“要政策不要钱”的想法,这意味着公司发展完全依靠自身滚动。注重成本收益率,强化精细化管理,这与当时还普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国有企业有着天壤之别。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油已经意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而全”、“小而全”发展格局严重制约着中国海油的发展,因而提出了“油公司相对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步分离”的发展道路,这与后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及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及海上外市打下了基础。 1999年,中国海油实施跨地区重组,整合了系统内全部上游业务,按照国际油公司的格局,相应成立了人员精干,业务板块明晰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在香港上市;随即启动的第二轮业务重组,分别整合了系统内的油田服务业务和海洋工程设计安装和制造业务,分别成立了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上海两地的证交所上市。截止至2007年底,中国海油旗下的四家上市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达到7500亿港币,在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同时,四家上市公司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荣获《亚洲货币》“年度最佳大型公司中国公司”、“整体最佳公司管治中国公司”等奖项。中海油服在2007年成功回归A股,市场反应热烈;连续第三年入选标准普尔“全球最具投资潜力的三十支股票”,被香港恒指公司评为恒生A+H指数系列股之一。海油工程入选第三届“中国漂亮50 — 中国未来十年成长性蓝筹上市公司”。海油系股票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宠儿。 2004年,中国海油启动了对系统内最后一个存续企业——基地系统的改革。基地系统由于承担了历次改革的冗员和改革成本,因此人员相对较多,资产质量相对较差。但是,中国海油党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思路,积极努力地把着力点放在如何为存续企业员工打造能继续发挥聪明才干的平台上。中国海油党组书记、总经理傅成玉多次强调,员工自始至终都是决定企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员工应该成为企业改革成果的分享者而不是负担者。中国海油在对存续企业实施跨地区业务整合中,始终坚持不让一名员工分流,不让一名员工下岗、待岗。基地集团新划分的采油服务公司、配餐公司、通讯公司等十个新产业,在紧紧抓住为上游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努力扩大外部市场,立足于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自2004年改革重组以来,基地系统经营业绩连续三年快速增长。收入平均复合增长率达20.7%,经营利润平均复合增长率达50.8%。尤其重要的是,基地系统改革的成功激发了广大职工的激情和潜能,形成了精神振奋、士气高昂、讲和谐、促发展的大好局面。以基地集团下属的采油服务公司为例,公司已经从原先为有限公司提供FPSO租赁服务,一跃成为以提供FPSO服务、环保等核心业务为主的新公司,客户不仅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美国康菲石油公司、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也成为了公司的客户。今年7月份,基地集团变更为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基地集团的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海油的存续企业部分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海油集团层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这不仅对公司的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将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在今年上半年中国海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中,我国著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在听取了中国海油存续企业的发展经历后,不无感慨地说,基地集团的改革在实现国企改革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上探索出一条很好的路子,其经验完全可以向全国推广。 面向未来的中国海油,为不断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建设百年老店的常青基业,将未来的目光投向富有战略意义的深水和新能源两大业务。2006年,我国第一口水深超过1000米的深水井——荔湾3-1-1探井钻探成功,发现超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荔湾3-1不仅是10年以来最大的天然气发现,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发现拉开了中国海油迈向深水的序幕,奠定了理论、技术等各方面的基础,对提高我国综合实力,迈向海洋大国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7年8月,中国海油在我国南海水深300米处一举成功修复了被台风“珍珠”吹袭停产的流花油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真正意义的深水区自主成功实施的水下工程,在历时一年的时间里,中国海油通过发挥强大的管理优势,整合了一切包括外企、民营、国内、国外的有利资源,投入到气势磅礴的流花会战中。一年的流花会战,中国海油不仅多次缔造了世界海洋深水工程的奇迹,而且打造出了一支技术和管理过硬,敢打敢拼的深水工程队伍。未来几年内, 中国海油将投资150亿元,加紧深水钻井平台、铺管船等大型深水装备的制造,加快向深水进军的步伐。这为大举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大国铺平了道路。 新能源作为中国海油另一项颇具战略意义的板块,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2007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7年11月,我国第一座海上风电站实现并网发电。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中国海油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益探索,是中国海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借助海上风能,中国海油在抓住核心主业不放松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为实现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履行好国有企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 作为一家国有能源公司,中国海油的进步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环境和发展的稳定大局,亦将以自身成长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中国海油坚持以“双赢”理念引领企业的发展和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追求企业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追求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同步履行与落实,公司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仅2007年用于援藏、扶贫、助学、国内外自然灾害救助等公益项目上的资金总计8075余万元,彰显了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海油党组决定,未来五年,在不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通过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提高效益等途径筹措资金,每年捐资一亿元人民币帮助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家园,重点援建学校和医院等民生设施。 根据最新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海油总资产3837.9亿,净资产2036.1亿,仅上半年实现利润413.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47.2%,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立的中国海油,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作业领域从浅水到深水、产业布局从纯上游到综合型、市场范围从国内到国际的三大跨越,实现了西方石油公司百年才达到的目标。展望未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海油正大跨步迈向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行列,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书写更为壮美的诗篇!
(来源:互联网)
|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