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我国劳动力与人才市场的供求分析
据国家发改委和劳动人事部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全国每年城镇单位提供的正规新就业岗位均为1000万人左右,“十一五”期间也大致保持在1000-1200万人区间。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2000年大学毕业生100万人,占当年城镇新增单位就业岗位的比例为10%,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比较容易;而到了2006年大学毕业生增长为400万人,如全部就业,将要占去全部新就业岗位的40%,要找到基本满意的工作岗位就难得多了。预计到2008年将占到城镇单位全部新增就业岗位的50%,可是在新增岗位中只有25-30%是大学毕业生传统去向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70%以上是第一线的工人和服务人员岗位。这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岗位比例会逐步下降,而知识技能复合型的“灰领”和以技能型为主的“蓝领”岗位比例将逐步上升。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学校对传统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作出重大调整。
从城镇就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看,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和商业服务业合计占城镇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70%以上,而大专以上人才的比例只有10%左右;而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金融和政府机关与社会团体等现代服务业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合计不到30%。这些行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60%、70%、47%、37%和58%,也就是说主要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大专以上人才密度仅为科教文卫和机关的1/5左右,这些经济部门的生产第一线还需要补充大批知识技能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此外,在城镇私营和工商个体户从业的人员有6000多万,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有1亿4千多万,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还不足1%,也可以吸纳许多大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巨大空间。
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呼唤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1、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调整
长期以来,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把培养高级人才定为自己的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有必要对自己的培养目标作出重大调整:未来几年全国硕士生、博士生年毕业人数将突破40万人,比80年代初每年本专科毕业生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半以上,他们将成为我国高级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中级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相应地大专、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初级人才(以培养知识技能复合的第一线操作型人才为主)。
2、学科类别、专业结构的调整
前几年,在人才市场热门专业和低办学成本的双重趋动下,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争上社会热门专业,造成部分学科专业规模严重失控的情况。
第一是管理学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种类),本科在校生规模接近130万人,专科在校生规模超过了150万人,合计达到280万人。
第二是经济类专业(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三个种类),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57万人,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34万人,合计超过了90万人。
第三是计算机与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40万人,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63万人,合计超过了300万人。
第四是外语类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47万人,合计超过了100万人。
第五是艺术类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62万人,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35万人,合计接近100万人。
第六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5.5万人,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合计接近17万人。
上述这些学科规模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人才市场的吸纳能力,需要在今后几年适度调减招生规模。
与此同时,国家工业发展急需的地矿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轻纺食品类、化工与制药类等这几年招生规模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这些学科的毕业生需求却比较大,近几年就业率都比较高,许多小企业和县镇两级的工业企业都招不到大学毕业生,市场空间较大,应该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3、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调整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外(以“985”大学为主),其他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应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本专科生都要着重培养其在第一线的工作能力。因此,本专科的教学计划都要调整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时间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现场教学,要加强工科类、商科类、农科类大学生的技能训练。
4、专业目录和专业方向的创新
今后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绝大部分要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走向各种职业岗位,因此专业目录应具有学科和职业双重特性。各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从本校的优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相应的行业与职业岗位相衔接,注重特色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目前,多数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强调通用人才的培养,缺少特色,到实际工作岗位上手较慢,缺少职业知识。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全国有近500个本科院校和900所专科学校设置这同一专业,教学计划互相雷同,应该根据各行业需要分别细化为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卫生会计、行政事业会计等,分别增加与对口行业相关的特色课程,通过专业与行业复合,就容易形成特色。
5、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调整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我们的高等学校专业教师“能文能武”,更多地成为复合型的双师型人才。教师的进修除了学科继续教育以外,还应加强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兼职从事项目开发、技术改造,加强技能训练和挂职锻炼。教师职称的晋升不能光看论文发表了多少,还要看他的项目开发和技术应用的成果,与用人单位合作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
6、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从入学开始,学校就要对大学生进行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的就业观念和人才市场化配置环境的教育。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能是光眼睛朝上,更多的是要眼睛向下:在就业地区面向上,更多地走向中西部地区和小城市与县镇;在单位取向上,未能应聘机关事业单位的,更多地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在职业取向上,未能应聘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可以先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操作性岗位,以后有机会再发展;未能被单位应聘的,可以向浙江许多民营企业创业人学习,在家庭、社会或政府的资助下,自主创业或与其他同学合伙创业,自己做“小业主”和“老板”。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