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媒体新闻将粮食“能源化”问题再次摆在公众面前:中商石油委通过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认为物价急涨的主要原因是推广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而导致市场粮食短缺形成的。粮食关乎13亿人口的生存,如果大量靠玉米、油菜子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人为灾难。 应当承认,中商石油委通过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其一,调查发现,乙醇生产试点几年,试点企业已将周边仅有的陈化粮消耗完,开始将大量新粮用于乙醇生产。在试点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粮农把家里的粮食纷纷卖出的局面”。这表明,陈化粮不能满足乙醇生产需求,乙醇生产已经加剧了供需缺口,危及到粮食供应。控制乙醇生产无疑是当务之急。 其二,以燃料乙醇等为名目的意向建设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这是很大的隐患。国家决定燃料乙醇生产试点,是建立在既有陈化粮存量基础之上的。超过计划的1000万吨/年产能,若按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消耗3至4吨粮食计算,1000万吨产能就将额外消耗3000万至4000万吨新粮。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告诉我们,市场出现产品供应缺口,即便这个缺口只占粮食的1%,也会产生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控制乙醇项目,显然绝非多余。 其三,过去东北玉米每年调往外地约1000万斤,现因供玉米加工而外调量骤减,“产区变销区”,以致各地饲料厂难购合理价格的粮食,养殖企业因饲料价格上涨而成本上升,这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负面影响波及整个生产链,其他商品的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直接危及民生。大量消耗玉米的乙醇生产,显然是导致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因素。 而从更远看,中国不是粮食和油料作物充裕的国家。我国耕地本来就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的1/2。而另一方面,耕地却因城市化、工业占地而在加速减少。与此同时,人口却在增长。强大的人口压力激化了人地关系的紧张态势。中国每年必须花外汇进口大量粮食。粮食和油料本来就紧张,还要以之为原料去提取能源,尤不现实。 而从能源转换代价的角度看,生物质能源与其他替代能源相比也并不具有优势。生产生物质能源所耗用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其生产过程中要耗费能源,比如施肥、收割、运输、加工等等,同时生产生物柴油的过程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也需要很多能源投入。有研究人员称,如果将所有能源的投入与产出相比较,可得出一个结论:生产生物质能源所需能源与从生物质能源中产生的能源相比,其净能实际为负数。显然,从能源消耗角度看,总体上,使用粮食生产生物乙醇燃料不具优势,因此并不可取。 粮食“能源化”,是难以承受之重。我们必须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第一位。这个认识,无需再有争议。 (来源:中国石化报)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