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外贸分析 > “黄金周制度”如何破解劳动者休息权失衡

“黄金周制度”如何破解劳动者休息权失衡

      2007/5/8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114

中国阀门网】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源不是传递劳动光荣的主题,而是纪念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大罢工。这场35万人的大罢工为广大劳动者争取到了休息权。然而,被冠以“黄金周”的五一劳动节显然难以完成落实全民休息的使命。记者调查发现,越是一线劳动者越难以享受七天休闲的快乐。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教授说,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增加人的幸福感。因此,学界对休闲学极为重视,社会学、经济学上都有专项的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去一些被忽视的权利越来越凸显出来,休息权就是其中之一。

  武汉大学宪法学博士伍华军说,休息权在法律中也有重要地位。他介绍,休息权不仅是宪法所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还是受民法保护的公民人身权。我国宪法确认劳动者有休息权,旨在保证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得以解除,借以恢复劳动能力;保证劳动者有条件进行业余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文化水平;保证劳动者有一定的时间料理家庭和个人事务,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

  记者了解到,我国宪法第42条、第43条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第43条内容为“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劳动法》则将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更加具体化,第36条、第38条、第40条对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均有详细规定,第44条则是相关的处罚措施。其中第40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包括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就业压力、法制落实的漏洞等众多因素的困扰,现阶段,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权却被普遍性侵害。

  就业压力是劳动者不敢休息的最现实原因。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文建东说,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有工作者时刻面临外界竞争,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愿休假了。在武汉从事医药与销售的企业经营者谭先生说,员工好像不需要休假,很少有人主动向我提这件事。当然,即使他们提出,我也未必会答应,现在僧多粥少,这个干不了还有别人等着。

  法律专家着重批驳了社会普遍存在的以加班工资购买休息时间的观念。伍华军说,我国宪法中,休息权与劳动权是并列的两大权利,休息权与财产权不一样,不能买卖和转让。所谓的赔偿,是因为侵占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造成伤害而进行的救济性罚款,而不能因为有了罚款就可以随意侵占劳动者的休息权。

  此外,法律落实中的漏洞也是休息权被普遍性侵害的重要原因。伍华军说,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休息权已经有详细的规定,现在关键是落实上有问题。作为相关执法机关应有加强落实法律法规的监管。

  文建东认为,休息权无法落实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冲动。他说,在地方政府而言,保护劳动者权益,确保劳动者休息时间,可能意味着降低当地的竞争力。从理论上说,这是地方政府不会认真执行的客观原因。

  罗教讲说,休息权的落实对不同阶层的公众有不同的命题,有闲者有钱者在于如何提高休闲质量,避免出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而大多数普通劳动者还停留在怎样才能完整地享受七天长假,能拿到加班工资。这种反差从黄金周制度设计之初衷即可预见,因为拉动内需的潜台词即是在七天的设计时间里部分劳动者为另一部分提供集中服务。

  专家们由此建议,黄金周的制度设计应以落实全民休息权为初衷进行修整,设计更加灵活、更富弹性的休假制度,并辅以更健全的配套措施。专家们主要提出了三种方案。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蔡继明曾建议取消现行“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将其法定假日由原来的三天减为一天,分配给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中国传统节日。今后除除夕外的五个一天假期,可就近结合周末双休日,凑成“长周末”,三天连放。这样人们一年中选择出游的时机就是五个而不是两个了。

  文建东则建议,以弹性休假取代现有的刚性休假制度。他说,“黄金周”把人们的消费集中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需要一定的基础来应对这种大规模的人员流量,我国现在的服务跟不上,从而大大降低了黄金周的生活质量、旅游质量和休闲质量。而“取消黄金周,代之以带薪休假”是解决之道。

  武汉市政协在今年“两会”期间带到全国政协的提案中有一个即是关于“取消黄金周”的方案。其设计方案是每周六个工作日,在每个月底休息四天到五天,形成一个小黄金周;“五一”“十一”放假三天,但规定只休“五一”“十一”当天一天,其余的两天可由劳动者自行安排休假;除现在的黄金周外,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给每个劳动者一周法定的休假日。 

(来源:摘自经济参考报)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