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拥有英国金融学硕士学位的小钱,应聘一家国有大型银行时,因为自己本科上的不是重点大学,被对方拒绝了参加笔试的资格。而类似小钱遇到的情况,据北师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石中英介绍,他的很多学生也反映过。“有能力做好工作就行了,你管他本科是哪个学校的干嘛?”石中英始终闹不明白。(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有句俗话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看对方是否名校毕业,若应聘者是名校研究生,还要看其本科上的哪所学校,如果不是名校马上就pass掉,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不仅可能让好人才“漏网”,而且还是一种就业歧视行为。
“文凭势利眼”愈演愈烈,许多用人单位是有责任的。现在不少单位的招聘人员,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名校毕业生的水平高人一等,对非名校毕业生不给正眼瞧。很显然,用这样的心态去招人,会助长就业市场的歧视现象,对单位自身的发展也弊大于利。如果这些单位不调整选才、用人观,今后难免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只招名校生乃至“学历查三代”,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合理性。在笔者看来,这主要不是因为名校生素质强,而是因为非名校生素质弱,用人单位对他们没足够的信任度。最能说明这一情况的,就是普通高校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够考入名校读研究生,但他们在研究生毕业时,却不招用人单位的“待见”。广东一家通信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向我们透露了其中的原委,他们“本科4年都用来冲刺考研,没学什么东西!”
原来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本科非名校出身的研究生,很多人只是优秀的“考试机器”,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却是具备扎实专业能力,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的。由此,笔者想到了两年前媒体的报道。某些省区的一些普通师范院校,从上到下将精力放在考研备战上,几乎成了专门的“考研基地”。结果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让考上名校读研者“先天不足”,在知识技能方面严重“瘸腿”,现在毕业求职时面临尴尬。
从非名校学生的角度来看,为了个人能有更好的前途,一心一意冲刺研究生考试,原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只是,不够合理的研究生招考体制,还有缺少监督的普通高校教学,让这些优秀学生成了牺牲品。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学历查三代”,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一种质问,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的质问。名校研究生院的院长们,还有“考研基地”的校长们,你们听见质问的声音了吗?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