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1.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及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一是对碳酸盐岩风化壳、礁滩相带优质储层发育和展布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迅速扩大了勘探领域和规模,带动了一大批有利区块的发现,取得了轮古、塔中、靖边、罗家寨、龙岗等地区的油气发现和突破。二是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及成气认识的深化为拓展海相碳酸盐岩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原油裂解气成气模式和“接力生气”理论的提出和应用,提升了碳酸盐岩高成熟度烃源岩分布区的勘探前景。三是初步形成了碳酸盐岩储层和含油气性预测技术系列及勘探配套技术。上述认识的深化和技术创新带动了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3个盆地5个碳酸盐岩富油气区带的预探突破。
2.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辽河应用获得突破进展
辽河油田采用SAGD技术开发储层深度超过1500米以上的超稠油(是加拿大应用SAGD技术井深的4倍),已在8个井组进行了先导性试验,其中4口水平井采油单井产量相当于22口直井的产量,预计可在整个试验区提高采收率30%以上,增加可采储量100万吨。
辽河油田SAGD技术的开发集成了数值模拟技术、钻完井技术、油藏动态控制技术、产出液换热技术、油藏动态监测技术等10大主体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系列,成为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主要的接替技术。按照目前的标准筛选,辽河油田适合SAGD技术开采的地质储量为1.0896亿吨,预计实施后可提高采收率29.8%,增加可采储量3250万吨。
3.水平井技术及应用规模取得历史性进展
经过10多年的研发和推广,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完成水平井522口,井数占到全年总井数的4%,达到中国石油集团过去15年累计总水平井井数的70%。
水平井技术集成了油藏工程和优化设计技术、井眼轨迹控制技术、钻井液与油层保护技术、采油工程等多学科先进技术,创造了油层段进尺最长、水平位移最大、钻遇储层最薄、单井产量最高等多项中国石油集团水平井纪录:长庆杏平1井累计水平段长3503米,油层段进尺2834米。冀东南堡1-平1井,日产511吨。新疆HW9817井垂深135.6米,水垂比2.22。大庆南219-平320井,油层厚度0.5米、油藏钻遇率63.36%。大港张海502FH井,水平位移4128.56米。投产418口,平均单井日产22.5吨,是邻近直井的3至5倍。
4.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成为地震资料处理主导技术
随着计算机PC集群技术的快速进步和近几年的深入研究与分析,中国石油集团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与连片处理技术结合,形成了连片叠前时间偏移配套技术,并在冀东南堡凹陷、辽河大民屯凹陷、塔里木轮南地区三大示范区大规模推广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勘探开发效益。通过对示范区地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研究,2006年成功地在大庆开展了徐家围子断陷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项目。
目前叠前偏移技术已在中国石油集团各油田全面推广应用,标志着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从以叠后处理为主转入以叠前处理为主的新的发展时期。
5.EILog-06测井成套装备研制取得重要技术突破
新一代EILog-06高性能测井系统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1)形成了高集成度的井下仪器测量平台和网络化的地面采集处理平台;(2)研制完成430千比特/秒电缆遥测数据传输系统;(3)研制完成全新的高分辨率双侧向测井仪和双发射探头五接收探头数字声波测井仪;(4)实现了测井绞车的全自动控制;(5)实现了测井质量全面控制、测量结果全程动态监测。目前已完成EILog-06工业样机的研制,并在10余口井内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表明,仪器的可靠性、时效性、薄层探测能力以及测井资料的重复性、一致性、对比性均达到优良水平。
6.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研制成功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GDS-I型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成为世界上第四家拥有此项技术的企业,打破了跨国企业技术垄断的局面。
CGDS-I系统由测传马达、井下无线短传/接收、随钻测量和地面信息处理四个子系统组成,集成了当今国内先进的钻井、机械制造和通讯技术,获得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冀东、辽河等油田的工业性试验,证明该系统在获得的近钻头地质参数和工程参数及传感器距钻头距离等方面均已相当或接近国外最先进的同类仪器水平,表明中国钻井高端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CGDS-I系统的研制成功将为我国钻井及国际工程技术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7.四川龙岗井创多项国内钻井纪录
四川龙岗1井于2006年4月19日开钻,9月12日完钻,仅用145天,钻进6530米,创造了多项国内钻井纪录:国内第一口井深超过6000米的风险探井超深井钻井纪录,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完成;采用空气钻井加空气锤优化组合设计,大大提高了上部大尺寸井段的机械钻速,缩短了钻井周期,在上部井段创造纯空气钻井作业进尺最高、钻达井深最深、使用空气锤进尺最长3项国内纪录。通过严格的理论计算,首次将空气与氮气混合应用,解决了氮气不足的问题。龙岗1井按照预定目标中靶,全井零事故、零污染、零组织停工,平均机械钻速达到了6.40米/小时,月钻速达到了1351.4米。
龙岗1井是一口有重大发现的风险探井,为四川油气田的战略调整和开辟新勘探领域奠定了基础。
8.直径1016毫米大口径管道高清晰度智能化漏磁检测器研制和工业应用获得成功
直径1016毫米高清晰度智能化管道漏磁检测器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管道检测技术水平在技术能力、装备水平等综合实力上上了一个新台阶,填补了我国输气管道高清晰检测技术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管道检测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1016大口径高清晰度管道漏磁检测器采用漏磁原理,在线探测管道中存在的腐蚀、机械损伤和材料缺陷等金属损失缺陷以及法兰、三通、壁厚变化等管道特征,并指出缺陷的精确位置,可信度高达90%。陕京二线天然气管道48公里工业性应用表明:(1)检测管道缺陷轴向定位精度可达±1‰最近参考点,周向定位精度可达±5°,探测最小缺陷深度达到5%;(2)可以安全通过904毫米缩径及局部变形管道,具有良好的机械通过性能;(3)采用数字化机电控制系统和数据分析专家系统,具有安全可靠的动态性能,获取高质量检测数据;(4)随机搭载的惯导测绘单元,可准确截获管道走向和位移数据。
9. LIP新型催化剂进一步提高汽油质量
为了提高国内催化裂化装置丙烯的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增产丙烯,针对多产异构烷烃催化裂化MIP工艺的技术特点及其对催化剂的特殊要求,分别研制开发出LIP-100多产异构烷烃催化裂化催化剂和LIP-200多产丙烯以及增加汽油辛烷值催化裂化催化剂。
2006年5月,LIP-100催化剂在锦西石化公司进行工业应用,共使用440吨LIP-100,系统藏量达到85%,液态烃和汽油的收率分别提高了1.0%和0.7%,总液体收率上升0.9%,干气、焦炭以及油浆产率分别降低了0.3%、0.2%和0.5%,丙烯收率增加1.28%,显示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油转化能力。工业试验表明,LIP-100催化剂活性稳定性高,耐磨性能好,可以高效裂化重油分子,提高目标产品收率,达到增加重油转化、减少焦炭产率以及增加丙烯产率的目的。
2006年6月20日,LIP-200催化剂也投入工业应用,进入安庆石化公司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目前,催化剂藏量超过50%,使用情况良好。
10.大连石化海水淡化技术国内领先
大连石化海水淡化(MED)装置采用低温多效蒸发技术,利用炼化过程中产生的余热淡化海水,在缓解企业用水紧张、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减少城市热污染等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大连石油化工公司采用热泵技术、不同热源利用技术以及滴状冷凝技术等一系列业界领先技术,成功地进行了海水淡化技术开发和工业试验。目前日处理5500吨的反渗透法海水淡化装置和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回用再生装置已经投入使用,该公司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