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用人机制的市场化、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上平稳有序,改革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招聘过程中,都本着诚信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但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出现了种种不诚信行为。这种失信现象的产生,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而且也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诚信是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是诚实为本与言行一致的表现——
诚信就业事关社会和谐
现象一:一家电子公司在没有与毕业生签订协议或合同的情况下,无端向毕业生收取所谓服装费、押金等费用,事后再以没有通过单位考核为由不予退还。
现象二: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有20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问题确实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
“国无信不存,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在就业过程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
诚信就业是和谐社会中“诚信友爱”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而诚信就业正是“诚信友爱”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
诚信就业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就是诚信就业。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每一位劳动者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
诚信就业是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诚信,往往会降低就业成功率,抑制供需双方的选择,从而加剧摩擦性失业。比如,某单位在招聘中发现某所学校的学生有不诚信行为,很可能就会对这所学校产生负面印象,而不再录用这所学校的学生;同理,如果一家用人单位存在不诚信现象,学生也可能不再愿意去这家单位应聘。
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参与就业的主体双方都有可能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诚信就业需多方共同维护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包括:夸大有利信息。如在就业过程中随意更改成绩单,编造英语四、六级和各种获奖证书,给自己冠以某某部长、主席等头衔;隐瞒不利信息。如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受过批评或处分,而在简历上或者面试中,刻意隐瞒。
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一些单位提供虚假承诺,允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环境条件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还有一些单位虚构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营利状况等相关信息,以此招揽毕业生;更有甚者,个别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盘剥、侵占毕业生的劳动成果,严重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导致这些不诚信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当前,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大环境。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诚信体系的内容还很不完善,比如,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企业信用等级的建设几乎是空白。由于社会尚缺乏相应的信用风险评级机制,信用好的企业与信用差的企业无法区分,也没有区别,诚信者的信用成本反而加大。
二是选人方式不科学。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方式的不科学是造成毕业生“虚假信息包装”的客观原因。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不按实际选拔毕业生,而是一味地追求学历越高越好,非硕士生、博士生不要;光环越亮越好,非“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不要;经验越多越好,没有工作经验的不要……这些条条框框背离了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则和单位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招聘过程中一些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往往仅限于学生个人提供的材料以及自我介绍,而且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也缺乏规范性和必备的程序,这些都将大学生引入了在简历中做表面文章的误区。
三是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对诚信不以为然,将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等不诚信行为视为理所当然之事,而就业指导过程中对诚信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学生将虚假包装当作求职技巧。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只从自身利益考虑,对于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缺乏责任感,漠视其不诚信行为对学生、学校、社会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四是监督机制不完善。据了解,一些高校为了方便学生就业,在毕业生推荐材料上用含糊的词语来掩盖学生的缺点,甚至毫无原则地使用一些赞美之词。这些高校的做法本身既是对学校信誉的损害,也是对用人单位的不负责任。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社会诚信机制还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对于用人单位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媒体往往对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但对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却缺乏批评。总之,就业市场中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而失信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
加快完善社会诚信体制,营造社会诚信氛围,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有序——
构建制度环境,促进诚信就业
为有效减少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政府建立监督体系,营造制度环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仅仅靠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就业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就业和招聘行为。为此,必须要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监督体系,加强对各类就业市场的监管,尽快建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信用档案,将诚信行为与其自身利益相挂钩。然而完备的诚信就业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
用人单位走出招聘误区,完善用人制度。用人单位招聘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所以盲目信仰高学历、崇拜亮光环、忽略对个人实际能力的考察,无疑有悖于用人初衷。用人单位应在单位内部优化员工的人才结构,更加注重对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能力考察,摒弃“高、大、全”的人才观念(即学历越高越好、学校名气越大越好、学生拿的证书越全越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真心实意录用人才,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学校加大监管力度,开展诚信教育。学校应当从长远利益出发,充分意识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是对学校信誉的损害,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在就业推荐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把毕业生情况客观、全面、真实地介绍给用人单位。另一方面,从根源抓起,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建立起大学生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如开设诚信教育课堂,建立大学生诚信记录,设立诚信奖惩制度等,帮助学生树立并强化诚信意识,激励诚信行为,促进诚信就业。
学生提升自我修养,强化诚信观念。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但万万不能失去信用。在就业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要对自己的就业意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处理好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诚信观。要认识到,优秀的素质和良好的信用才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信用体制建设的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也只是社会诚信问题的一个缩影。笔者呼吁,全社会要大力提倡“以诚取信”的道德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