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越来越多人的沉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上当受骗———
又逢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季节。站在求职门口的莘莘学子不仅要承受就业压力,还要防止掉入求职陷阱。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士呼吁:为大学生找工作“减负”,首先要切实为他们营造安全的求职环境。
吉林省建筑工程学院石磊求职时遇到了这样的事:一天,他的手机连续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接听后电话里传来难听的咒骂,石磊忍无可忍,关了手机。之后,石磊在外地的家人接到电话,说他被捅伤,头部严重出血,需要3万元手术费并要家人签字,请家人半个小时内到长春。
石磊家人接到电话很怀疑,打石磊电话却一直关机,于是找到石磊的同学,同学表示会马上回寝室看看。石磊在关机10分钟后重新开机,即接到家人的短信。他的同学也很快赶到寝室,骗局因此揭开。
“同学里面遇到类似情况的很多,尽管不是新花样了,但家里人因为担心,还是很有可能汇款,从而让骗子得手。”
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刘凤艳,最近求职时也险些上当。一家保险公司招聘讲师,刘凤艳交了300元报名费,结果一进单位就要求进入培训,几项培训费下来需要三四千元。“这投入也太大了吧,根本就是陷阱,看来只能让300元报名费打水漂了。”刘凤艳无奈地说。
大学毕业生维权意识不强
吉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郑志宏说,就业市场存在欺诈和不安全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由于大学毕业生刚刚接触社会,没有经验,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稚嫩”的一面,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记者采访发现:遇到欺骗行为,毕业生多数不投诉,而是选择默默忍受,继续找寻工作。
内蒙古慧聪律师事务所张献华分析,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维权意识。此外,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不愿意付出维权成本。维权过程的确需要时间、耐心甚至是金钱,所以遭遇欺诈的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放弃权利,这给不法分子恶意行骗提供了空间。
张献华说:“越来越多人的沉默,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上当受骗。”他建议,如果用人单位出现违反规定收取各种费用或者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等不法行为,求职毕业生就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递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后,再去面试。
重视求职安全
大学毕业生求职安全问题如不加以重视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认为,大学生在求职被欺骗和失败的情况下,承受的压力大,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毕业生,遭遇挫折和打击后,忧郁悲观,很长时间无法解开心结。
郑志宏建议,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在网络求职的时候,更应三思而后行,小心谨慎。在遇到欺诈陷阱等问题时,最好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和相关法律常识教育。学校应重视就业指导课程,让课程更有针对性,注重实际和实用,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案例,给学生以指导。高校还应该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诚信档案”,主动为毕业生提供咨询。
政府部门要切实规范用工行为,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相关单位要主动介入招聘会,对一些苗头不对的“招聘单位”予以严格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曝光。(新华社专稿)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