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我国风电产业加强民族品牌建设 提高竞争力

我国风电产业加强民族品牌建设 提高竞争力

      2013/11/4 14:16:26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61

中国阀门网

 BF5导读:我国风电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强势拉动下,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全球风电产业大国。目前,中国风电产业已从探索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在赢得了快速增长之后,风电产业制造商逐步显现出加快国际化步伐的态势。
  

 

  风电资本走出去渐成趋势
  
  中国风电市场的高速发展催生出了一大批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同样也使国内风电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不久前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国内风电整机制造环节已有近百家企业,随着国内风电装机容量的高速增长,风电整机制造商陷入“红海”,日趋激烈的价格战已经开始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开拓新的市场增长点已经成为国内主要风机制造商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
  
  近日召开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中国风能学会副会长施鹏飞表示,随着中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机产能出现过剩,企业必然要开辟国际市场。根据风能学会的统计,去年中国出口到海外的风机达43万千瓦,累计出口到国外市场超过70万千瓦。同时,随着国产风机质量的提高,国产风机较高的性价比也使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
  
  据统计,2012年共有19个国家进口了中国的风机,其中美国最多,容量达到32.8万千瓦,占中国出口机组的47%。施鹏飞指出,其实不仅仅是整机,零部件的出口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比整机出口还要早。最早像塔架、铸件等,虽然有些质量和技术水平还不是特别高,但是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所以很多国外的整机制造商愿意从中国进口零部件。
  
  但是这只是设备走了出去,现在中国风电资本走出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例如,龙源、三一、天润分别收购和投资了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的风电项目。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收购外国公司,来实现全球布局和技术引进,例如金风控股德国VENSYS公司,湘电集团收购荷兰Darwind公司。还有就是直接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的科技、人才优势以及丰富的风电开发经验,通过国际合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施鹏飞不无感慨地说。
  
  中国是国际化的风电基地
  
  根据世界风能协会(WWEA)的统计结果,2012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44GW,中国风电仍然以累计装机占全球市场27%的份额继续保持世界领跑者地位。世界风电装机前五的国家依次为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和印度。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上,从来就不可能缺乏国外风机企业的身影。施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风电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外国风机企业一直是中国风电建设的参与者。十年前国内只有两家国产风机品牌,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是外国品牌,但是现在情况完全被逆转了。即便如此,像维斯塔斯在中国市场每年还有50万千瓦的市场份额。
  
  同时他还指出,除了整机以外,外国品牌的零部件还是具有绝对的优势。风机的关键部件轴承的制造商FAG、KF占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虽然国内的轴承厂商一直在努力,但是国内的风机厂家主要还是采用进口的轴承。其他的像变流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还是外国品牌的市场。另外关于风电咨询方面,国内的很多整机厂产品都是和GL联合设计。在设计软件和风电厂的软件方面,我国风机企业依然依赖于外国企业。
  
  加快掌握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对我国风电产业来说,主要由广阔市场形成的优势不会长期存在,并且现阶段还出现装机量逐渐下降的趋势。为此要注重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促进风机产业差异化战略的发展,实现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伴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新技术为特点的高附加值的风电产品将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国际市场。
  
  同时,国际化步伐的实现和加快,将风电产业重新拉回到了规模经济领域,一旦风电制造商掌握了核心技术与产品,就可能成为整个行业的佼佼者。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过度竞争的市场将会逐步淘汰大批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落后企业,在行业整合并购的过程中,整个产业会趋于集中,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将会凭借对关键环节的控制和核心技术的垄断而成为行业的主导者,他们彼此间的竞争合作将会形成对风电行业的整合,这种整合将有利于我国风机产品的出口。
  
  同质性也是我国风电产品的一大弊病,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实现从低成本战略到差异化战略的转变,将企业战略集中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产品改良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上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产品。同时,还要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引导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升原始、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民族品牌建设

(来源:中国阀门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