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Famen88资讯:从建设美丽中国之初到现在,有关环保类的新闻是层出不穷,有正面也有负面,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视和行动力的执行。近日有关环评作假的事件沸沸扬扬,环保局官员到底有没有为民众做实事,这些事件都需要我们的关注。
作为国家“四纵四横”高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近日被曝未能通过环评审批。该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环节的问卷调查中“同意项目者送礼物,不同意项目者不发问卷”现象,不禁令人对一些工程项目环评的严肃性、科学性心生疑虑。
京沈高铁环评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工程项目环评审批走过场现象屡屡在一些地方出现,有的工程项目公众意见调查完全由地方政府主导,满意率竟然接近100%;有的调查方对当地群众以利引诱,给同意的人送米送油,不“配合”就通报供职单位。“先建设,后环评”“边建设,边环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做法导致项目决策和环境结果各行其道,严重损害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为破坏环境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环评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重要条件。国家大力推动科学发展,百姓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都使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苛的审视。对此,任何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决策都只能自我加压,更加严格地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把环保要求落实到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无视环保要求,寄望于在环评中投机取巧、瞒天过海,结果不是贻误工程,就是破坏环境,留下后患。
环评造假,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难以遏制的政绩冲动。一些地方至今仍以GDP为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重点工程项目的环评仅是走个程序。二是环评制度尚存不足。我国相关法律缺乏对环评造假者的惩罚措施,一些环评单位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往往“拿人钱财为人消灾”,想方设法使环评报告获得通过,给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穿上了合法外衣。三是环评程序不透明。尽管环评阶段的公众参与日渐受到重视,但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依然有限,处理公众意见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
“县环保局目前有157人,其中行政编制11人,财政全供事业编制24人,剩下的133人均为自收自支人员。他们吃什么?只能吃排污费。”河南一位县环保局局长透露。“污染企业咋成了我们的衣食来源,我们该保护环境呢,还是保护污染企业?”记者在中西部一些地区采访,一些县级环保局局长表达困惑(4月16日《潇湘晨报》)。
污染企业居然是环保局的“衣食父母”,排污费成了“人头费”,这荒诞不经的一幕,却在现实中上演。“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为人民服务异化为“为人民币服务”,当环保局依赖污染企业供养,他们怎能公正执法,又哪有动力捍卫法律尊严?
其实,所谓的污染企业成为环保局的“衣食父母”,只是“收钱养人,养人收钱”的一种演绎而已。要养人,需要钱,由于存在大量自收自支人员,于是只能向污染企业“要钱”——收取排污费便是名正言顺的“合法”方式。收了钱干什么?养人!但这显然违反制度的硬性规定,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排污费应当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作他用。”
排污费变成“人头费”暴露出两大病症:其一,为何要养那么多闲人?一个县环保局,光自收自支人员就高达133人,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常常听到基层民众举报污染,难忍环境恶劣,却得不到回应,如果这些人员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就会积极回应民众诉求,大刀阔斧地治污。否则,养这么多人干嘛?难不成这些人是领导的七大姑八大姨?其二,这势必纵容企业心安理得地排污。污染企业交了排污费,就相当于有了污染的正当理由,此时不排污更待何时?更何况环保局还等着企业继续供养,污染便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更加肆无忌惮。明白这些,即可知何谓尸位素餐,何谓猫给耗子当伴娘,为何一些地方污染难以有效治理,沦为一场游戏。
此外,有基层环保局局长抱怨,一些重点污染企业是地方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甚至有政府的“零收费”、“零罚款”等政策挡箭牌。此非虚言,一些大企业既是污染大户,也是纳税大户,被地方政府宠着,即便违法排污,环保部门也不敢有所微词,更遑论依法关停。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曾说过,一些污染企业有“三不怕”:不怕环境监察、不怕环境处罚、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一些基层政府有“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很显然,一些污染企业的“三不怕”,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政府的“三不查”。如此沆瀣一气,污染必然愈演愈烈。
如果收取了排污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与收取保护费何异?如果因为污染企业带来利税就网开一面,这与饮鸩止渴有何区别?面对污染企业成为环保局“衣食父母”等乱象,唯有从三方面着手才能改观:一是清理冗余人员,严格遏制基层环保局变成“超编局”;二是叫停违规收取排污费的行为,问责失职渎职的人员;三是依法切断污染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当交易,并惩处责任人。
“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本是上下共识,但是在一些地方俨然成了一句轻浮的口号,不少官员不以为然,根本就不把治污当作职责。对此,除了强化监督,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发力,加大对渎职官员的问责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否则,美丽中国便是梦呓。
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完善环评制度,严格监督执行,杜绝环评中的种种乱象,让造假行为无处遁形,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丽。
(来源:中国阀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