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我国首个地热发电补贴政策出台

我国首个地热发电补贴政策出台

      2013/3/1 12:27:30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2

中国阀门网

  我国首个地热发电补贴政策出台

  地热发电享可再生能源补贴待遇
  
  “到2015年,基本查清全国地热能资源情况和分布特点,建立国家地热能资源数据和信息服务体系。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在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为未来地热产业的发展确定了发展目标,对地热发电给予电价补贴等利好政策的首次提出令业界振奋,但与此同时,专家也指出实现10万千瓦装机目标不易。
  
  补贴政策首次提出
  
  《意见》指出,按照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地热能资源勘查与评估、地热能供热制冷项目、发电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要求,对地热发电商业化运行项目给予电价补贴政策。地热发电将正式按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政策的标准给予支持。
  
  “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对地热发电项目给予补贴。”国际地热协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郑克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美国地热发电由于自动化程度较高,度电成本只有2.4美分/千瓦时,10万千瓦的地热发电厂,只需要2个工人。“而我国西藏羊八井地热电厂发电的度电成本约为1元/千瓦时,羊八井电厂2.5万千瓦的装机容量,雇佣了几百个工人,因此人力成本很高。”在装机成本方面,羊八井电厂单位千瓦的装机成本是8000元/千瓦。同期西藏水电单位千瓦的装机成本超过1万元。国外地热电站装机成本与此接近,200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热电站装机成本约为1万元/千瓦,2007年新西兰电站约为1.2万元/千瓦。
  
  相较于其他形式的发电,地热发电的成本较高,与风电、光伏等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新能源相比,也无竞争优势。
  
  郑克棪表示,之前企业参与地热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并不低,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很多项目都因为种种原因半途而废。“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出台和落实,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也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地热能利用的优点是钻井得到高温热水或蒸汽后,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皆可连续利用。从数据上看,地热能一年中72%的时间可以利用,而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这一数字分别是42%、21%和14%。”地热资源的优势显而易见。
  
  完成发电装机目标不容易
  
  此次《规划》提出了“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这与去年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相一致。《意见》提出,积极开展深层高温地热发电项目示范,重点在青藏铁路沿线、西藏、云南或四川西部等高温地热资源分布地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以满足当地用电需要为目的,新建若干万千瓦级高温地热发电项目,对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同时,密切跟踪国际增强型地热发电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开展增强型地热发电试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初步确定项目场址并开展必要的前期勘探工作,为后期开展增强型地热发电试验项目奠定基础。
  
  然而,在郑克棪看来,完成上述发展目标并不容易。“我国地热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明显,但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前期的勘察勘探,在目前距‘十二五’末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完成1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并不容易。”郑克棪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
  
  到“十二五”末,完成6、7万千瓦装机目标应没问题。
  
  早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之初,就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地温能利用开采设备较为陈旧,对较深地热资源的开采能力严重不足。虽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但却未能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商业开发价值尚未完全显现出来。与此同时,由于浅层地温能开发管理部门众多,也拉低了开发利用速度。
  
  而在技术层面,郑克棪表示,目前地热发电已不存在限制。据了解,在地热发电方面,上世纪70年代,我国投资开发了7个中低温地热电站,包括西藏的羊八井电站,发电量占世界第18位。江西宜春县温汤镇利用67摄氏度的温度,带动100千瓦的发电机发电,这也是世界上温度最低的地热发电。“从技术层面讲,我国在地热发电方面并不落后。目前主要还是需要国家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我国首个地热发电补贴政策出台)


(来源:中国泵阀商务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