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夕,以3D打印+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美国制造”正在强势回归;全球“再工业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在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全球制造业转移新阵地。面对全球制造业格局转变,“中国制造”应该如何应对呢?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与国际资本、技术相结合曾经创造了全球化红利,也使中国极大受益于全球化红利,由此迅速崛起为全球贸易大国,“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经济模式的代名词。
要素红利作为中国高速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然而,随着中国要素价值的重估,这一切都在发生改变。由于中国“人口红利”高峰期将过,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进一步逆转将带来工资的进一步上涨。尽管劳动力成本在这些行业中占据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中美两国间快速收窄的工资差距使其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当考虑航运成本及诸如隐藏成本及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后,中国的成本优势将变得微小。
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为了让美国经济“基业长青”,美国必须重振制造业,并表示将调整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家把制造业工作岗位重新带回美国。无独有偶,31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贸易逆差的日本,也试图出台激励措施避免产业空心化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对中国而言,挑战还不止于此。目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东盟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开始用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
从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角度看,“供给替代”是必然的历史规律,但问题是,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供给替代”,我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将受到严重威胁,这将是未来十年内中国面临的最大经济风险。不过对中国制造来说,未来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虽然有些企业正在将制造业转移出中国,但是一部分企业却在加速对中国的产业转移。虽然劳动力等成本正在上升,但中国依然有留住制造业工作机会的优势。第一、劳动力成本并非是制造业企业的唯一考虑因素,工人素质、物流商业环境、基础配套设施、税收商务环境,以及本土市场潜力等都是企业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而中国在这些方面依然具有显着优势。第二、中国辽阔的国土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空间,制造业可以从东部转移到中部和西部而不需要转移出国门;在中西部提供生产要素的同时,东部又提供了市场需求,这种综合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第三、中国企业长于“流程创新”也是吸引制造业企业的重要原因,譬如富士康对于生产流程的不断优化以及众多制造流程专利令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使得苹果对之依赖度越来越大。毕竟,像苹果这样的跨国巨头,所需要的不仅是更低的劳动力成本,还需要更高的生产效率。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制造”除了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优势的挑战,还面临着科技发展的挑战,尤其是机器人技术的根本性挑战。机器人比人的效率更高差错率更低,令发达国家看到了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制造业回流的可能。
面对全球制造业格局转变,“中国制造”应该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强智能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包企业由制造业成本高的沿海地区向国内中西部制造业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提高“中国制造”品牌竞争力。
(来源:万贯五金机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