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分布式光伏发电前景光明 相关政策亟待跟进

分布式光伏发电前景光明 相关政策亟待跟进

      2013/1/9 10:57:52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8

中国阀门网

  “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项目中,我国能源合同管理并不规范,这会给开发商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近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虽然分布式发电将成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未来市场空间大
  2012年以来,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受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的双重夹击下,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无疑让寒冬中的光伏市场感受到了一股久违的暖意。
  该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21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250亿千瓦时。将在中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电系统,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
  与此同时,2012年11月1日,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有条件免费接入。此外还有金太阳示范工程,这一轮的政策信息无不预示着内需的逐步启动。
  那么,在此背景下,中国分布式发电未来又会怎样呢?
  民生证券电气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分析师王海生预计,2013年装机容量至少为11吉瓦,金太阳装机、大型电站,以及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分别各4吉瓦、5吉瓦和2吉瓦。其中分布式电站(金太阳加分布式能源示范区)装机将达6吉瓦,较2012年增长500%,分布式光伏应用将迎来快速扩张。
  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蒋德明判断,在未来的3~5年内,中国工业、商业用的光伏分布式能源将占到较大比例;5~10年家用市场会出现一轮爆发式增长;10年后地面光伏电站的比例将会大幅下降。
  “目前,中国发电均已以大电网为主,到2020年我国将打破这一局面,光伏分布式发电将占到光伏总发电量的54%。”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表示。
  记者了解到,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欧美国家已相当普遍和成熟。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光伏建筑应用占比已达80%以上。在美国,2010年光伏建筑应用有67%应用在非公用建筑上(居民与商业建筑)。
  多种问题限制发展
  据了解,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产能过剩的光伏市场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救市仍使企业感到“心里没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出台的一些关于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政策法规,大多条款只是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配套的鼓励和补贴政策很少。这些年项目做下来的感觉是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补贴不及时,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回款慢,现金流趋紧。
  SGT研究中国董事总经理徐立辉表示,政策是光伏并网的最大阻碍。
  中国在新能源行业,技术不是问题,市场也不是问题。
  他直言不讳的表示对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看不懂”。提出的一些服务意见如,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免费系统接入,对于企业来说并不足以实现上网发电的目标。国网的《意见》只是解决了分布式能否并网的问题,至于并网上传的电量如何计量、如何结算、每度电给多少钱,都没有提及。
  “光伏并网会影响到供电局的利益分配,自发自用后,供电局的售电量就会下降。供电局每年的考核指标,售电量占了很大一块,国网对并网的态度从没有痛快过。”
  对此,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吴福保表示,不是国家电网公司在阻碍光伏并网,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各方面的良好运行。虽然国网公司在前期推出了免费并网的政策,但从公司运行的角度讲对国网公司并不公平。
  “在实现平价上网之前,政策的扶持很重要,财政部应把专项资金拿出来,尽快向相关企业发放补贴,如果政府配套政策跟不上,监管不到位,国内光伏市场将很难发展。”王斯成对记者说。
  他表示,目前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也不规范,合同能源管理一旦不规范,就会给开发商投资者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建议能源局最好对合同管理问题出台几个附属文件。
  业内专家认为,对于我国分布式能源产业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理想的情况是国家规定统一的光伏分布式上网电价,类似德国的FIT政策,而不是停留在上传电量的度电补贴上。
  中国光伏企业要走出寒冬,真正实现健康发展,看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企业只有“内外兼修”提升成本控制、致力于创新,不断推进产业升级才能从“冬季”中生存下来。
  “企业转型升级还得靠市场规律。将来企业的竞争还是现金流和融资能力的竞争,谁有资金,谁有融资能力,将来谁就会生存的更好。”王斯成对记者说。(分布式光伏发电前景光明 相关政策亟待跟进)


(来源:中华机械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