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坚持“引进—消化吸收—改造创新”的发展思路,迅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既是国家对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期望,更是中国乙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内涵发展:走向大型先进高效
应该说,中国乙烯工业起步不算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乙烯工业建设的“初期”发展缓慢。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内引进的第一套大型乙烯装置——北京燕山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成投产。此后,中国乙烯工业通过成套引进和内涵挖潜改造,开始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通向“规模经济”的最佳选择上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乙烯工业从此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很快,大庆、齐鲁、扬子、上海、茂名等30万吨/年乙烯工程相继建成投产。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外石化业各巨头为降低生产成本、参加市场竞争,竞相扩大生产规模。美国斯坦福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乙烯以75万吨/年规模的成本为100%计,规模下降到50万吨/年,成本上升4%~9%;规模下降到20万吨~25万吨/年,成本上升14%~33%。也就是说,乙烯装置规模的扩大将显著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和成本。根据当时国内技术条件,建设80万吨/年规模以上的乙烯装置是可行的,也是比较经济的。中国乙烯如何实现规模经济?决策者们非常清楚,中国石化必须走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发展之路,那种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而导致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债多息重,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亏损之时的不良后果必须避免。借鉴国外乙烯工业发展经验,专家们结合实际反复论证认为,依托老企业进行内涵扩能改造,有着诸多优势:原有公用工程设施稍加扩建即可满足需求,一大批技术和操作人员熟悉工艺、具备操作经验,有成熟的市场和销售渠道等等。这样做,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是一条“少投入、多产出,适时投入、快速产出”的现实之路。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石化下定决心走一条内涵挖潜改造为主的发展之路。实践中,这种内涵改造逐渐形成两条思路:一种是在原装置基础上新增裂解炉和裂解气压缩机来扩大能量,人称“两头一尾——叠加式”;另一种就是不新征土地,不新增人员,尽量充分依托老装置进行扩充改造,人称“一头一尾——纯改造式”。两条思路、两种方案的共同特点,都是依托老装置,采用先进技术对原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加品种、扩大生产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中国石化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依托老基地实施挖潜改造今年国庆节前,随着茂名新建大型乙烯装置投料开车的一次成功,同时宣告两条振奋人心的消息:茂名石化乙烯总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年,中国石化大型乙烯第二轮改造全面完成。此前经过二轮改造的燕化、扬子、上海和齐鲁乙烯装置,其产能均达到或超过70万吨/年。
“中国石化两轮乙烯改造,是典型的内涵挖潜改造,现在看来,在改造的实践中,我们的思路和方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石化发展计划部化工规划处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并详细介绍了两轮乙烯改造的过程。“九五”期间,中国石化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老企业进行了第一轮全面技术改造。首先投产的燕化乙烯,在改造中也首先受益。在“举中国石化之全力”齐心奋战下,燕化乙烯改造实现了投料试车一次成功。随后,中国石化又对大庆、扬子、上海、齐鲁、茂名等5套30万吨乙烯装置进行改造,装置能力大多由30万吨/年扩大到了40万~45万吨/年,迅速缩短了我国乙烯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1998年,重组成立后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从实际出发,继续坚持走内涵挖潜改造为主的发展之路,突出“质量、品种、成本、效益和顶替进口”,不失时机地对大型乙烯进行第二轮技术改造。
扬子乙烯的成功改造,曾被当时国务院领导称为走向“大型、先进、高效”中的“扬子模式”。
扬子石化职工至今对“瓷器店里捉老鼠”记忆犹新。扬子乙烯改造的思路是靠内涵挖潜来增加产量增加效益,不增加生产线,不改变原工艺流程,充分利用原有装置的设计余地,在原有装置核心部位进行技术革新、扩容改造。这种模式国内首创,是国家倡导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之路,但在装置“心脏动手术”,再加上边生产边改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边是正在运行的装置,遇到一点火星说不定就会酿成事故,另一边却是改造中的装置焊花飞溅,人头攒动。难怪总部领导考察现场时,把繁忙紧张的现场形象地称为“瓷器店里抓老鼠”。
二轮改造,五大乙烯各显神通:齐鲁乙烯实施“二改一”方案,把两次停车合并一次停车,75天一次改造成功,减少发生费用6000万元,当年实现收益1.6亿元;上海乙烯改造坚持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四位一体”方针,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大胆应用国产化成套技术,实现了我国石化装备国产化的重大突破,二轮改造完成后的年产能达到90万吨。
经过两轮改造,中国石化乙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2005年底,中国石化乙烯产能达到554.5万吨,比“十五”初期翻了一番;产量达到549.63万吨,占全国乙烯总产量的72.8%。
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现实之路
打开中国石油化工分布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石化已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初步形成三个“乙烯工业群”,形成了上海、扬子、茂名三个百万吨级和燕山、齐鲁两个80万吨级的乙烯生产基地,中国石化75%的炼油能力、90%以上的乙烯生产能力,集中在三大“乙烯工业群”石化基地。同时还有福建炼化、镇海炼化、天津石化等一体化基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
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乙烯处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多年来,中国石化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通过两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走出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现实之路。今天,中国石化的“乙烯工业群”,不仅在原料利用上得到优化,在产品开发和应用上更贴近市场,在规模上和技术上,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大乙烯二轮改造总投资249亿元,新增生产能力175万吨,平均吨乙烯投资1.4万元,与新建相比,节省投资超过30%。以茂名乙烯为例,由36万吨/年规模改造后扩大至100万吨/年规模,新增产能64万吨/年,改造总投资80亿元,平均吨乙烯投资1.2万元;而若新建一套同样64万吨/年乙烯装置,平均吨乙烯投资则达2.5万元左右。“改扩建”比“新建”节省一半投资。
改造后的乙烯装置,其产品品种大幅度增加,专用料比例超过50%,有效地缓解了国内高品质专用料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增强了乙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扬子乙烯为例。经过两轮改造,扬子乙烯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夺得了“质量、品种、效益”的全面升级。改造后的扬子乙烯年年盈利。在乙烯龙头带动下,2004年,扬子石化以638万吨的原油消耗、166亿元的资产,创造了55.7亿元的利润,创造了国内同条件同行企业资产利用率的最高和单位原油创造价值的最大;2006年,扬子石化仍然大幅度盈利。目前,扬子石化的总资产是1990年乙烯投产时的近3倍,因乙烯生产而带动的利税额已达数百亿元。“十五”期间,中国石化的乙烯产能以年均15.6%速度递增,产量翻了一倍,单套装置平均规模由29.8万吨扩大到46.2万吨。至今年底,中国石化乙烯产量将进一步升至620万吨。通过两轮改造,中国石化乙烯向着大型先进高效的目标迈进。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