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今年12月11日,我国将开放化肥批发零售市场。外资的进入,化肥市场的全面放开,对我国尚未成熟的化肥业来说,是喜还是忧?是新的机遇还是巨大的挑战?国内化肥业该如何应对?为此,记者采访了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副经理王彪。
规模小、能耗高的企业将受到很大冲击
记者:下月我国化肥批发零售市场将对外开放,你认为这将对我国化肥业有怎样的影响?
王彪:近年来,我国化肥企业经营困难。在化肥原料价格上涨和化肥产品国家限价的双重夹击下,很多化肥生产企业两头受挤。产品限价,让化肥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受限;而化肥上游原料价格市场化,煤、电、油、运价格上升,又使化肥生产企业成本增大。
虽然国家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一直在努力扶植国内化肥企业,从税收、能源、运输等各个环节都给予化肥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在2005年,还明确要求对一些化肥企业生产所用的无烟块煤实行最高限价,但由于各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环境不同,落实到各企业身上的优惠程度也不相同。
以安庆石化为例,由于企业地处长江沿岸,铁路运输不发达,产品基本通过公路和水路发运,而国家只对铁路运输有优惠;我们拥有自己的发电和供电系统,国家对企业的用电优惠也无法享受;目前在化肥原料方面,国家优惠幅度最大的是天然气,而安庆石化长期使用石脑油作原料,并没有原料优势;国家暂免征收尿素产品增值税,但安庆石化是增值税倒挂,尿素产品每吨失去300元利润。
这些情况,系统内其他大化肥装置也存在。由于此前国家的优惠政策系统内企业享受不多,一旦国家实际限价及各项优惠“双取消”,对中国石化所属企业冲击较小,但国内规模小、耗能大的企业会受到较大冲击,全行业的格局将有调整。
记者:以后化肥企业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何处?
王彪:市场放开,国外竞争者会增多,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将增大。此外,近几年,国内化肥新建和在建项目很多,化肥产能增加很快,已高于农业生产的需求增长。有资料表明,今年是尿素产能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国内上半年尿素的新增有效产能达125万吨,下半年还将新增300多万吨,而“十一五”期间国内产能还将扩大,2007年产能可能达5400万吨。在国内化肥产能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如果再有外国产品挤进来,国内化肥生产企业格局将重新洗牌。
增强竞争力,要努力降成本减能耗
记者:面对即将来临的国外产品的竞争,国内化肥业有何打算?
王彪: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摆在各项战略工作的首位。中央的既定方针预示着化肥产业发展前景是好的。化肥产业的健康发展肯定会继续得到各级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但支持化肥产业的发展是强调科学的发展,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的发展,是符合循环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及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规定了许多硬指标(包括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这些指标的完成对企业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正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面对竞争,出路只有一条——降成本减能耗,增强企业竞争力。安庆石化大化肥装置是上世纪70年代从法国引进的,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原料上涨企业生产成本高。面对不利的形势,我们要尽快改变落后的工艺,引进先进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尿素生产企业原料基本采用煤、油和天然气,其中煤头企业约占63%%,气头企业约占25%%,油头企业约占12%%。油头企业基本属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国际油价攀升的压力下,油头企业不堪重负,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原料线路改造。
中国石化对旗下6家化肥生产企业中的4家进行了“油改煤”化肥原料线路改造,其中3家运用了壳牌的粉煤气技术,原料的改变,对中国石化化肥板块摆脱经营困境是巨大的利好。安庆化肥“油改煤”工程建成后,尿素生产成本可下降40%%,按现在化肥市场价计算,可年增效3亿元以上,同时可每年向炼油供氢1.38万吨,向丙烯腈装置供液氨4.2万吨,新增11880万度的电量可提升热电的规模效益。
有了技术及原料支撑,企业还应积极在其他降本压费措施上动脑筋,如合理定岗定编,减少管理层;节约开支,控制能耗物耗;加强技改,尽快上马见效快的挖潜节能项目;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下游产品,进一步降本增效。
营销模式必须创新,要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
记者:化肥市场开放后,企业在营销方面应怎样改进?
王彪:我国化肥业与国外同行的最大差距在于化肥生产企业的营销思维、观念和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化肥一直是国家专营,因此,企业缺乏以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为消费者服务的生存和发展意识。化肥企业的营销理念应迅速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
1998年后,化肥流通由国家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化肥批发由供销社独家经营,拓展为供销社农资系统、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企业三条渠道。应该说,这对化肥流通的市场发育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从总体上讲,目前化肥生产企业的营销工作是比较弱的,营销思维、观念和手段较为落后、竞争力不强,没有真正形成以资产为纽带、联系紧密的工商联合。
此外,系统内的各企业应主动及时互动,避开兄弟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对客户结构进行优化筛选,发展优质客户,大胆采用灵活的营销机制。
目前,中国石化沥青、腈纶、化工产品都成立了专业公司统一营销,建立了产品、信息、物流集中管理的营销网络,提高了企业在流通领域的竞争力。相信未来化肥营销也能够打造出一个高度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流通机制,充分发挥中国石化整体营销优势。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