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国务院自1998年3月颁布《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以来,我国模具产业一直被提到很高的位置,国家也给予了相当的鼓励和政策扶持。根据国内外模具发展情况,我国模具产业“规模效应”已逐步显现。
从中国家电配件模具的行业布局看,家电塑料模具制造地集中在广东、浙江、山东,家电配件发泡模具则集中于安徽滁州地区,家电冲压模具在江苏较为集中。围绕大型家电集团服务的各类模具企业集群,使家电企业的供应体系得到保证。
据调查,目前国内家电制造模具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而且国内模具制造企业在大型液晶电视塑料模具、背板冲压模具等成型技术要求较高的模具生产上也完全能够胜任。这表明,我国家电模具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当前,家电模具企业也面临着恶性的竞争,给该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希望各个商家调整模具产业方向,实现企业市场软着陆。罗百辉指出,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较大产量的模具标准件主要有模架、导向件、推杆推管、弹性元件等,但质量较差,品种规模较少。这些产品不但国内配套大量需要,出口前景也很好。所以模具企业未来将向何处发展,如何实现企业市场软着陆,其实已经十分明朗。未来,国内家电模具产业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家电业藉由外资进行的重新整合、重新洗牌已全部完成。追溯到1985~1996年的10年中,中国家电业却一直分享着在第一轮和外资跨国企业交手后,将对方洗牌出局的喜悦。“中国家电业是在技术水平、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整体水平上真正能和国外企业竞争的、已经自行提前进入WTO的行业”,这种说法从来没有被质疑过。但是在若干年乐观的气氛中,有一个数字却被忽视了,那就是当国产家电产品占领了全国市场80%以上的份额时,高端产品却从来都是外资企业的天下。在第一轮的中外洗牌战中,不了解市场吃了亏的外资企业却对中国老百姓成功的进行了品牌导入。
多元化也许是个噱头。从国际潮流包括日本家电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家电企业的发展基本上都走了多元化的道路,这种多元化主要体现在3C合一(通讯、信息、家电)上。虽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多次呼吁:国内企业不要再上手机了。但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家电巨头都在做手机。据记者了解,国内家电企业其实都明白手机产业在西方看来是个非常成熟的产业,实际利润率还不如彩电。而且手机研发投入非常大,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加起来还不足以开发一款新的手机。手机模具一变,里面所有的元件都得变,中国企业目前还没这实力。大家为什么还是非要上手机呢?程开训一语道破:“第一是大家心里都还有一个梦,每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企业都希望在未来两三年或三四年内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3C企业,因为只有做大才有抵御风险的能力,才有和国外企业抗衡的能力;第二,大家实际上都在等机会,包括彩电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前没有机会不等于未来没有机会,或许将来随着研发实力、技术实力的增强,当产品线超前的企业废弃这个行业时,剩下的机会就是国内企业的了;第三,许多企业建生产基地,实际上是希望将来能够给国外跨国企业做OEM(定牌生产),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低,企业挣出加工费、设备折旧费、够‘吃饭’问题不大。”
分析TCL2001年的一系列举动不难看出,今年是TCL加速且全面出击的一年。从年初的“HiD就是HiD,不是彩电”,到手机、PC闯进国内前三甲,彩电市场占有率跃居第一,直至近日出天价请韩国第一美女金善喜拍广告,这番努力所预期的真正“利润”,也许就体现在今后和国外跨国公司合作的砝码上。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拼命上新的产业,这也是个中国特色。在中国消费的观念中,企业的规模越大,其产品也就越可靠。家电企业上手机或者其他产品,如果说是要在主观上培育新的产品,那么客观上也是要巩固和提高其他产业在市场上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信息产业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国内很多家电企业上PC、上手机的信心并不足,所谓有信心就是看未来。”也许这就是中国家电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真实注脚。
中国的大企业钱不是第一位的,因为他有庞大的融资渠道——银行和股市。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不是没有钱而是钱花不出去,一融资十几个亿、七八个亿,只能去选择投入比较大的项目,树比较高的门槛儿,即非上市公司或者没有融资渠道的公司投不起的产业。罗百辉认为,目前家电企业有两个迷茫:一是没有核心竞争力,即技术的不可替代性;二是产业的发展方向不甚清晰。如果问10年、20年以后的竞争力在哪里,家电企业中没有谁能理直气壮的讲出来。比如说海信,他们也只能说核心竞争力是“正在精心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能力进行培育”。
产品的更新换代是首要大事,一步跟不上,10步跟不上的历史教训太多了。过去的牡丹、北京,现在为什么落后了?“重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技术或者产品更新换代的机会。韩国三星,2000年定目标,要在2005年,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全面超过索尼,那么他就必须在产品、技术上向目标靠。现在松下亏损200亿,也在反思,他们对纯平电视和100Hz电视的把握是落伍了。”罗百辉认为:目前彩电行业下一步发展取决于两个方向,一是高清晰度,二是彩电的外观(形状),外观会向超薄发展,朝背投、PDP、LCD方向发展。
任何一个有眼光的企业都在做新产品、新技术的跟踪、消化工作,这个工作投资非常大,为什么要做?因为要发展,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的需求。不这样做,将来跟国外谈合资时也会被动,要付出很大成本。如果自己已经消化了一部分技术,或者有一部分成熟的工程师,那么和外资谈判的时候,会把这块成本削减掉。这是中国家电企业创新的一个现实的立足点,不是为了自己独吞一个产品,而是为了自己有一部分技术,将来跟国外谈判时不陌生。
目前本土的家电行业正非常迫切、非常主动地和外资谈合资,无一例外。如果说去年大家都在争取瓜分国内的经销商,那么下一步就是要争取瓜分国际上的家电制造巨头,看谁能抓住机会,成为对方的合作伙伴,也就是合资。
为什么要合资?大家的感觉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第一有安全感;第二在产品方向和技术方向上不用自己操心;第三,无论PDA、液晶背投,包括手机,都是投资巨大的项目,不是国内单一企业所能做的;第四,通过合资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和国外的技术交易成本。如果不合资,就得一次性买断人家的技术,如果合了,比如加工一个产品,外方可以提一元两元的技术使用费,中方就等于分期付款,比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建工厂划算多了。日本和韩国的家电企业,他们已经完全成为国际性的企业了,全球销售网络非常发达而且很均衡,我们发展得比较晚,成熟得比较缓慢,我们企业的一对一规模还只是人家的30%,如果自己再去做全球分销网络会非常吃力。
合资还可以让国外企业嫁接上中国企业的国内分销网络,所以是双赢。
在合资浪潮中,中国企业三条出路:1.独资,有自己的品牌,到世界上去闯一下试试。2.合资,有自己的品牌,负责国内的销售。3.加工制造,挣加工费。随着家电模具行业加工能力的提高,大家电的产能都过剩。很多企业在想,把过剩的那部分产能给谁都行,做OEM。
据悉,现在国外大流通企业,比如美国现有的三家巨型家电营销企业在与中国的合资上并不主动。罗百辉认为,这是由于国外巨头们看透了中国市场,知道拖得时间越长,付出的代价越小,中国人掌握的筹码越小。中国家电业的调整远未结束,他们感到还没到进来收场的时候。但他们也不会等到中国市场厮杀得只剩下三四家,那样反而会大大增加收购成本。
有新闻说:未来中国家电市场仅剩下五六个品牌。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中国的企业不单是企业,他们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就死不了。第二,中国13亿人口的需求,差异性太大了,有需要1万元的,也有需要几百元的。但估计未来留给中国企业的市场就是低端市场。原有成熟的产品,比如普通彩电,我们仍力图自己做,但现在对采用大量新技术、新元器件的产品,进入门槛还比较高,就选择合资,这也是大部分企业的心态。
(来源:全球五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