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能源之车将走向何方

中国能源之车将走向何方

      2006/11/17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56

中国阀门网】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能源战略频频亮招:11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的三大主要任务;10月30日至3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官员低调会晤国际能源署(IEA)副署长威廉姆·拉姆赛一行,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市场数据分享达成一致;再往前,由中国倡议并主办,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参加的五大能源消费国会议成功召开,以应对OPEC减产120万桶的影响。
  
  与国家能源战略推进相伴随的另外一条战线,是国内能源公司涨价的呼声:目前,三大巨头都称石油天然气的价格太低,要求涨价。而社会各方对于国内油价涨跌的争论可谓此起彼伏。
  
  那么,中国的能源需求和国际市场将构筑什么样的关系?中国的能源价格该如何确定?中国的能源战略能否被国际市场接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接轨才有出路
  
  “油价现在要求向国际接轨,其实电价也一样。”中电联秘书长、中国投资协会常务理事陈望祥表示,现在相对来说,油价与国际接轨的幅度更大,而电价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他表示,虽然这几年我国已经调过两次电价,但目前电价还是0.5元不到,与国际电价相比还是较低。他指出,我国目前的电力改革中,发电已基本上是市场价格,但输配电还没能完成市场化。他表示,市场化虽然是大方向,但是政府的管理也必不可少,因为电价在任何国家也都是政府管理,如美国就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管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吴钟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油、天然气等的价格调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国也初步有这样的变动机制,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在之中取得一个平衡点,以保证稳定,是更高层面的考虑。
  
  有关专家还指出,无论石油方面,还是电力方面,都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现在国内电力市场中,不但三峡水电等国内大型水电项目开展了国际合作,而在核电、风电及其他再生能源方面也有国际合作。他表示,国际合作是中国能源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以后必须加强。
  
  把油价形成环节公诸于众
  
  “其实比接轨更为重要的,是首先要形成国内的油价、电价透明的定价机制。”曾任亚洲发展银行主任能源经济学家的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如上表示。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下跌,从每桶80美元附近跌到60美元左右。国内许多人因此希望国内成品油下调。而国内三大石油巨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连年获取高额利润,上半年三大巨头的利润达到了1177亿元。但他们以及有关官员、专家认为,油价不能下跌,还应该上涨。
  
  问题出在哪里?林伯强认为,关键在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上。他分析说,目前我国的电力、石油的价格形成机制很模糊,业界人士都不太清楚,老百姓更不明其理。于是对电价、油价上调不理解,甚至误解。
  
  接受访问的专家提出,应当明确告诉消费者,在油价形成环节中,哪些环节是由财政征税形成的,比例多大,这样老百姓就可以十分清楚三大巨头的利润来源和利润是多少,从而就能够接受油价上涨和下调的事实,确保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与国际接轨问题也就可以解决。有专家直言不讳,“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没有这样去做,其实完全可以做到。”
  
  做一个对油价负责的国家
  
  10月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带队的,由政府官员、国内石油巨头、研究机构专家组成的能源专家班底,与IEA副署长威廉姆·拉姆赛率领的IEA成员国代表,在北京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对话。并在备受瞩目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石油市场数据的分享上,双方达成了一致。有消息称,中国有可能会在近期加入该组织。
  
  “国际能源署必须把中国加入进来,因为这是个双赢之举。”曾经参加过该组织会议的林伯强说,我国并非没有考虑过加入IEA,不过不是很主动,同样,IEA方面也不是很主动。现在情况和以前大不一样,双方现在都迫切需要对方。
  
  IEA是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政府间的经济联合组织,其26个成员国均为号称“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成为IEA的成员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原则上只有OECD成员国才可以成为IEA成员国,也就是所谓的市场经济国家。第二,成员国必须具备90天纯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
  
  专家分析,中国与IEA互为需要基于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已成为纯石油进口国,石油消费量每年快速递增,在全球石油消费市场的地位与日俱增。而IEA成员国在和欧佩克合作方面,在石油价格、石油储备及应对石油突发性事件等方面,都有过良好合作。中国加入IEA,可以通过该组织与发达国家在能源方面进行合作,实现共享石油价格、石油供给、石油储备等方面变化的信息,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
  
  其次,IEA同样需要中国的合作。中国现在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发达国家必须对中国能源需求进行了解,否则就难以准确地了解国际能源的相关信息,甚至可能会因为缺乏合作的平台、机制,使中国和IEA石油进口国之间对能源的争夺加剧。如果中国加入IEA,该组织就会变得更为强大,在应付突发性事件方面也就可以更加协调和自如,还可以通过章程对中国有所约束。
  
  “这应该是个理性的选择。”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吴钟瑚研究员表示,中国加入该组织的方向是合理的,因为该组织的规划、机制都是符合国际市场机制的,值得中国去学习。而对IEA来说,中国现在已成为国际市场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影响已经越来越大。IEA很早就关注过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对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做过特别的调研。
  
  大家都要油,相煎何太急
  
  和国际组织合作是一方面,和竞争对手的合作也是必须的。近年来,中国、日本、印度和美国等能源消费大国,在中东、中亚、非洲甚至拉美等地都有能源开采方面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两个:一是石油项目的竞标价格大涨,二是石油消费国之间的矛盾有加深的可能。前不久,印度一家公司在一项哈萨克斯坦石油开采项目竞争中,由于输给了中石油,表露出不满情绪。而在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一事,美国方面把此事称为危及美国国家经济安全之举,引发了中方的不满。
  
  “不能让,但必须合作。”林伯强教授表示,石油是战略资源,是经济的生命线。各方都有强大的需求,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是不能让的事情。但是,并非存在矛盾就不能合作。理由是,对油田的争夺大大加强了人们对石油需求的预期,推动了油价上涨。有关投行人士分析,从2004年以来,中美印等国加速对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和争夺,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石油的稀缺的预期,这种预期刺激了投机欲望,导致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
  
  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各个石油消费大国都必须明白这一点:只有大家合作,才能把正确的需求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才可能减少对石油需求的不理性预期,减少国际油价的投机行为,保证油价的平稳运行。
  
  石油储备启动要快,动作要慢
  
  今年8月11日,一艘装载有14万吨俄罗斯原油的油轮停靠在宁波算山码头,向18公里外的镇海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库注入第一批油。标志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进程有了新开始。
  
  我国石油储备计划从1993年开始酝酿,到2004年正式实施,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准备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预计2007年-2008年,大连、黄岛、舟山其他三大石油储备基地将陆续竣工,届时将总共形成约10余天消费量的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
  
  那么,目前是启动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好时机吗?中国的储备行动会否促使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无法确认何时才是最好的石油能源储备时机,因为油价具有不可预测性。不过林伯强认为,时下油价大幅下跌,应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受访专家还建议,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把国家石油储备计划实施得更好:首先,储备计划必须启动快。就国际形势来看,随时有可能发生影响油价的突发事件,所以建立石油储备计划十分必要,而启动一定要快,才能不被动。
  
  其次,动作要慢。以中国今天的消费量,要达90天的储备,量很大,完成储备数量,不能过于急切。否则,会对国际原油价格造成较大影响。而是应该有明确的时间区间,有节制地进行,在价格低的时候多买一点,价格高的时候少买一点。
  
  第三,储备计划要透明。中国的储备计划要透明,这样才不会给国际市场造成困惑,从而减少石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因为油价的快速上涨,很多时候是国际投机商利用不确定性来进行炒作,从而导致油价迅速上涨。
  
  《国际金融报》 (2006-11-16 第06版)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热门关键词:阀门行业-阀门石化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