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机械工业依靠信息化实现工业自动化

机械工业依靠信息化实现工业自动化

      2012/7/4 22:22:36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74

中国阀门网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化装备、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需求日益增加,我国装备工业的信息化、工控自动化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并不断提高。
  
  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目前我国机械行业已有87%的企业设立了信息化机构,90%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规划。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推进,我国装备工业规模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我国在常规发电装备、港口机械、水泥成套设备、船舶等制造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产品信息技术含量不断增加
  
  重大产品和所需材料的研制成功,体现了我国装备制造产品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装备工业是工业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推进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将促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装备工业的各个层面,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业务流程到产业体系,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价值链,从而促使我国装备工业,乃至整个工业由大变强。
  
  随着我国装备产品数控化改造的逐步实施,数控机床等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加深,装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某些大型装备技术水平与国外产品不相上下。
  
  目前,我国已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重型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大型快速数控自动冲压生产线也已成功运行。金切机床产值数控化率由2005年的36.3%提高到2010年的52.5%。此外,1.5万吨级水压机等重大产品和所需材料的研制成功,也体现了我国装备制造产品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产设计信息化成效显著
  
  生产自动化、设计数字化软件在装备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是在研发设计中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大提高了设计精度和效率;二是使用了工艺流程规划生产,不仅实现了生产的有序化,而且降低了传统工艺流程规划对于生产设计人员经验的要求,保障了工艺的最优化和标准化;三是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设备系统,实现自动化生产。
  
  在汽车行业,CAD/CAM/CAE技术的普及程度较高。整车领域,高端和中端三维CAD和CAM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零部件企业为了能够与整车厂交换产品信息,也广泛应用了CAD技术,而且往往采购与其主要客户相同或兼容的CAD软件,DWG文件已经成为二维工程图纸数据交换标准。
  
  在造船行业,CAD应用逐步深化,设计智能化态势初显。CAD技术在国内骨干造船企业中已经全面用于船舶设计的各个阶段和各个专业。通过二次开发,骨干企业均建立了适合自身条件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可以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生成相应的图示和报表,并与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接口,基本满足了企业内部的设计工作要求和部分生产管理要求。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了关键设备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最优化及生产管控一体化。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纷纷使用PDM、SAP、ERP、MES、SCM、CRM等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关键设备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最优化及生产管控一体化。”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相关负责人说。数据显示,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建立财务系统的企业达到89%,建立难度较大的ERP系统的企业达到60%。财务数据库和人事管理数据库已基本普及,产品/技术、库存管理、客户管理数据库应用分别为65%、60%、48%。机械、汽车等行业的排产计划、车间物料管理、车间设备管理等业务系统的普及率达到85%,企业实现数据共享的比例接近90%。
  
  信息化建设为机械装备业已带来一定的效益。应用MRPⅡ/ERP较成功的企业,取得明显的效益,如采购周期可缩短60%,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了25%,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提高了50余倍等。但从制造企业整体情况看,MRPⅡ/ERP的应用还不广泛,即便已开始应用,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还有脱节。
  
  在全国201家CIMS应用示范工程企业中,机械企业约占1/5;应用CIMS比较成功的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ERP技术在汽车行业实现了广泛应用。

(来源:仪表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