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土市场空间狭小促成了瑞士企业较早地选择了“走出去”的发展道路。近20年来,瑞士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了9倍,已经成为世界十大FDI输出国之一。
控股公司在瑞士享有独特的企业地位,它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两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瑞士正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跨国公司首选的控股所在地。
已有1/5的瑞士对外直接投资取道海外金融中心,海外金融中心作为FDI中转站的作用已经凸现。
此外,本文还概述了瑞士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资金的流向、对外投资与国内经济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在促进企业“走出去”方面的主要举措。
一、瑞士的对外直接投资居世界前十位
对外直接投资(FDI)通常被定义为投资主体在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设立独资、合资企业或投资境外公司并获得10%以上股份的行为。直接投资意味着投资者将直接影响或控制某一企业。
2005年当年瑞士对外直接投资约533亿瑞郎,输出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达5188亿瑞郎。OECD在对直接投资存量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把瑞士列为世界第6大FDI输出国。近年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也指出,瑞士每年的FDI输出额都位列世界前十名左右。
瑞士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超过了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为4570亿瑞郎)。如果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基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强度,瑞士则可排在世界前3位,列卢森堡和香港之后。
瑞士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追索到19世纪中叶,当时瑞士的企业家就曾在印度组建商务公司,在德国和奥地利从事机器制造,在意大利和法国投资纺织业。然而,瑞士成为世界FDI输出大国则发生在近20年。上世纪90年代,瑞士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幅达100亿瑞郎之多。1985年以来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倍,而同期瑞士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却增长了9倍。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投资与企业规模的关系
上个世纪70年代,瑞士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狭小的本土市场之间的矛盾开始凸现,大批的瑞士企业开始着力拓展国外的市场空间。进入80 年代,瑞士的进出口贸易就发生了跨越式的增长,形成了大进大出的外贸格局。
一旦某个瑞士产品在国外市场站稳脚跟,相关企业就开始探讨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本地化。一批瑞士企业通过这种“投资紧随贸易”的国际化运作脱颖而出,成长为巨型跨国公司。现在,瑞士有12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对已有“走出去”经历的企业进行的各种问卷调查显示,瑞士企业对外投资时首先考虑的是靠近市场和接近消费者,而不是降低成本。这种以增长为目标的主动向外扩张往往占尽了先机。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今年6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瑞士企业有在未来5年内“走出去”的计划,其动因可以归结为经济转轨地区的市场潜力、竞争导致的费用压力和验证合格的生产质量。
瑞士的企业结构具有鲜明的中小企业主导性。小企业(50人以内)在数量上占据瑞士企业总数的97.8%,并且决定了全国经济产出的2/3。在瑞士的全部大约32万家企业中,约有5千家参与了对外投资。其中,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为95%。这些数字同时还反应出:与大企业比较,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还相对滞后。
尽管瑞士企业在总体上具备较强的国际化特征,但大小企业之间在国际化程度上的差距仍然很大。小企业的业务重心往往还在国内,而大企业的重心则几乎全在国外。瑞士工业控股联合会汇集了银行保险业之外的其他所有行业的知名大企业集团(共38 家),这些企业集团在瑞士境内仅有约十万雇员,而在境外的雇员则达百万之众。机电金属行业中的所有大企业(1000人以上)都在国外设立了生产基地,只有约1/4的小企业在国外设有自己的子公司。
三、控股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
与荷兰、爱尔兰和卢森堡类似,瑞士也是一个直接投资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一个主要载体就是控股公司,它们把输入的外资再以瑞士资本的形式向外输出。从资本输入的角度看,截至2004年底瑞士引进的FDI累计已达2220亿瑞郎,其中的49%记在控股公司的账户上。从输出的角度看,控股公司掌握了瑞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4,而其中的80% (约900亿瑞郎)属于由外国控制的瑞士控股公司。
吸引控股公司落户是瑞士各级政府长期以来的招商引资重点。对控股公司而言,瑞士最具吸引力的优惠条件有:向控股公司倾斜的企业税制改革(1997年);容许控股公司在离岸地区参股;已与70余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条约。此外,瑞士独特的地理政治环境、多元的语言文化氛围、周全的金融服务体系等背景因素,对跨国公司控股所在地的选址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控股公司,在就业人数上往往属于小企业,但它拥有大型企业集团的资本实力。近年来,这种企业形式已经渗透到瑞士的所有经济领域。
四、瑞士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去向和产业布局
近20年来,瑞士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一直是欧盟(占44%)和北美(占19.1%)地区。从各国的排序看,瑞士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是美国(占18.9%),其后是英国(占10.4%)、德国(占5.4%)法国(占5%)、荷兰(占5%)和卢森堡(占5%)。截至2005年底,瑞士累计对华直接投资23亿美元,所占份额为0.6%,在排名榜中列第20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1993年以来,瑞士企业通过海外金融中心(直布罗陀,格恩济岛,泽西岛等)中转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目前已达到资本存量的20.5%。
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瑞士对外直接投资也明显地偏重于服务业,达到资本存量的64.5%。工业在资本存量中所占的份额虽然只有35.5%,但由于其劳动密集程度较大,拥有的国外员工数则多达到103万,远远多于服务业的83万。
构成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大主体为财务和控股公司,占总资本存量的26.9%。其次是保险业和银行业,它们各占资本存量的19.3% 和12.3%。自90年代后半叶起,瑞士的银行和保险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兼并和参股活动。这2个行业在2000年输出的FDI达451亿瑞郎,使这种业内的强强联合浪潮达到顶峰。由于银行保险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单项规模巨大,导致服务业各年度的统计数据波动起伏。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则呈现出连续和平稳的态势。控股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波动性往往介于制造业和银行保险业之间。
瑞士在华投资企业拥有近7万名员工,在其国外员工人数的排名榜中列第7位。它与接收瑞士FDI排序(第20名)的差距表明,瑞士在中国的投资还相对地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五、对外直接投资对瑞士本土经济的影响
瑞士景气研究所(KOP)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瑞士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同时也增强了瑞士作为生产基地的吸引力。OECD对包括瑞士在内的14个成员国的经济做出分析后得出结论:1984-1997年间,每1个瑞郎的对外直接投资导致了2瑞郎的出口和1.7瑞郎的外贸盈余。
据瑞士央行发布的数据,2004年瑞士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而获得的收益盈余达到650亿瑞郎(相当于当年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5%),该收入的一半源自于对外直接投资。由于低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在该项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还将大幅提高。企业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政府税收的增长。
对外直接投资还促进了瑞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价值链中的那些低附加值环节被转移到国外,而留下来和新产生的是那些附加值较高的岗位,如研发、规划和物流等。瑞士机电金属行业的企业把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过程交给自己在国外的工厂,然后将这些在国外生产的半成品进口到瑞士,经过较高技术含量的处理之后,再将这些货物出口到国外。对留在瑞士本土的企业而言,这种“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在整个产业链中往往具有最高的附加值。
六、瑞士政府促进企业“走出去”的举措
瑞士政府帮助企业“走出去”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出口和鼓励本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主要做法如下:
1.设立促进外向型经济的专门机构。1999年原联邦经济劳动局和联邦外经局合并,组成直属联邦国务秘书的经济总局(SECO)。该局对内提供政策咨询,对外代表国家、经济界和企业的利益,开展涉及投资和贸易的谈判,并签署相关协议。为了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领域将政府的服务职能高效而平稳地向外延伸到专业性的企业咨询服务范畴,瑞士还设立了贸易促进中心和瑞士投资促进局。
瑞士贸易促进中心(OSEC)是瑞士最具权威性的贸促机构。其性质正在从半官方机构向独立于政府的咨询服务企业过渡。该机构在瑞士的12个主要贸易国(包括中国)的瑞士使领馆内设置了贸促中心,从而覆盖了70%的瑞士出口市场。
瑞士投资促进局(SOFI)受瑞士联邦经济总局的委托,向拟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投资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该机构已与80个国家互签了促进投资协议,支持了约400个投资项目。瑞士投资促进局还代表瑞士政府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投资业务局共同管理中瑞合作基金(SSPF)的运作。
2.建立保障本国企业对外经济活动的法律框架。为了争取更大程度的投资自由化,瑞士联邦经济总局积极与外国政府商签投资保护双边协议(目前已与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此类协议)。瑞士政府还在世贸组织(WTO)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的框架内积极参加和影响与欧盟、东盟等区域组织之间缔结的双边或多边条约,以便给瑞士企业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安全性。
3.为企业提供出口风险担保和投资风险担保。这2项担保是瑞士政府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传统政策工具。出口风险担保(ERG)始于上世纪30年代,随着出口和担保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自1980年起,瑞士对出口风险担保实行了改革,总体方向是建立出口风险担保基金,依照风险大小收取担保费用,以达到收支平衡。目前,立法机构和相关部门正加紧筹划,争取在2007年将出口风险担保(ERG)改造成瑞士出口风险保险(SERV)。投资风险担保(IRG)主要用来赔付由于发展中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或战争等原因而遭受的损失,其作用近年来有所下降。这两项担保主要是为迎合瑞士中小企业的需求而设计的。
参考文献
Blattner N. (2005): Investitionen und Finanzierung von Schweizer Firmen im Ausland.
Geginat J. (2006): Where do Swiss Companies Go? Presentation on the Swiss Invest Forum.
KOP (2006): Weitere Zunahme der Investitionen zu er warten, Pressemitteilung.
OECD (2006): Trend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NB (2005): Die Entwicklung der Direktinvestitionen im Jahr 2004
UBS (2006): Die Schweiz in Zahlen.
作者:江安东 博士 驻瑞士使馆商务处 (来源:互联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