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突破机电产业瓶颈

突破机电产业瓶颈

      2012/4/25 11:37:33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48

中国阀门网

     一. 机电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自1999年开始,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使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绩巨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

2009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德国,名列全球首位。近年来,湖北机电产品进出口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去年,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9.8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二. 但迅猛的发展并不能掩盖中国机电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的事实。如,我省机电产品出口过亿的11家企业中,主要都是加工贸易企业,缺乏自主品牌的代工贸易为持续发展的利润标记了大大的问号。具体有如下几个问题:

    粗放型机电产品结构制约机电产品扩大出口。目前,中国出口机电产品结构虽然逐步调整,不断优化,但仍沿袭“以价取胜、以量取胜”的粗放型经营出口模式,低中档机电产品是出口的主要产品。因其品种单一、质量低劣,远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高档机电产品的需求,更不能适应发展中国家低档次机电产品向中高档次要求转变的市场变化。因此,一般机电产品平均售价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自然限制经济利润的获取。

    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贸易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地位日渐巩固,机电产品出口也步入了世界前列。但是,国内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质量还不高,尤其缺乏自主出口品牌。目前,中国自主品牌出口所占比例不到10%,而机电产品名牌更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出口是采取外国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两种模式。因此,机电产品出口不但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突破。

    成本上升制约出口增长的潜力。湖北机电各个产业均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比如电子业及船舶业:由于电子及电器产品的出口几乎完全是加工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低成本。但是,随着近年湖北经济的发展崛起,尤其是武汉地区工资、租金等各项成本不断上升,与中国其他偏远地区或者是东南亚一些后发展国家(如越南)等相比,成本方面已处于劣势。

    三.如何突破机电产品出口发展的“瓶颈”制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当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出口结构中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处于这种境况,要在保持适度的加工贸易的同时,下大力气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在出口鼓励政策中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倾斜。可从商业信贷和出口退税这两项金融财税政策上下手,调控出口结构。湖北应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坚持“优势做大,特色做强”的原则,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支持机电产品设计产业及其产品出口的未来发展。

    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中国机电企业应该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且跨国转包和外包的工序从下游向上游环节扩展的机遇,加快技术引进的步伐,缩短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造过程。企业也必须培养自身的研究开发投入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湖北出口机电产品涉及产业研究机构的专业水平,加快培养技术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壮大产业的科研能力,提高湖北机电产业的专业生产要素水平。加快湖北出口机电产品涉及的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协同发展为核心,带动中小企业的统筹协调发展,推进配套企业的专业化重组和改造发展,提升出口机电产品涉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研究开发投入,重视新产品的改进和开发,与科研机构合作,形成自己独具竞争力的产品。如船舶产业的船用导航设备、船用曲轴等技术。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要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品牌占领开拓国际市场。发挥知名企业典型示范作用,激励生产企业培育品牌、创建名牌,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实现机电产品出口由数量增长向品牌扩张的转变。要对传统制造业如汽车和船舶制造业,着力培育民营企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为重点,提高机电出口产品科技含量,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来源:互联网)

热门关键词:突破机电 产业瓶颈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