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①维护 a.经常观察各种检测仪表的读数是否正常,特别是转速和轴功率是否稳定。
b.定期压紧填料。如填料磨损不能保证密封时应及时更换,填料不宜压得过紧,正常情况下应是从填料函中漏出来的水成细水柱状或成滴状,注入填料函中的水应充分,供水压力为(0.5~1)×105 Pa。
c.轴泵温度不得比周围温度高30℃,而且温度绝对值不高于60℃。滚动轴泵室内压XZG-4号钙基润滑脂,以充满轴泵室内空间的2/3为宜。正常工作的轴泵应每年装油3~4次,一年内至少清洗轴泵一次,更换全部的润滑油脂。
d.新泵启动前应检查油箱油量是否足够,润滑系统是否可靠,冷却水是否畅通。并检查电动机旋转方向是否正确,用手盘动泵查看泵有无故障(大泵可用间断启动电动机的方法)。还应把泵内的存油排至油箱,以免突然加速,因阻力过大而损坏电动机及泵。冬季如室温过低,应把泵加温后再启动泵,因低温时油黏度大,如突然启动,会使电动机过负荷和损坏泵的零件。
e.停车时先关闭通往真空系统的阀门,然后关闭电动机并打开放气阀把空气放入泵内,以避免泵油反流人管道和真空室内,最后才停止冷却水。
f.注意水环补充水的供给情况,从泵内流出的水的温度不应超过40℃。
9.冬季使用时,应注意在停泵后将泵及水箱内的水放尽,以免冻裂设备。
h.一般情况下,在泵运转一年后应全部拆开,检查零件的磨损腐蚀情况,但检修期的长短也可视具体情况酌定。
②检修
a.检修内容
(a)小修
i.检查、紧固各部连接螺栓。
ii.检查密封装置、更换填料。
iii.检查联轴器,更换弹性橡胶圈,校核联轴器的同轴度。
iv.检查轴泵、更换润滑油(脂)。
V.清洗、检查循环水泵。
(b)中修和大修
i.包括小修内容。
ii.解体检查各部零件的磨损、腐蚀程度,检查或更换各部零件。
iii.检查或校正轴的直线度。
iv.检查转子的晃动情况,检验转子的静平衡。
v.更换滚动轴泵润滑油。
vi.检查调整叶轮两端与前后盖的间隙。
vii.更换叶轮、轴套。
Viii.调整泵体水平度。
ix.检验真空表.
X.机体喷漆。
b.检修质量要求
(a)壳体和泵盖 壳体和泵盖之间不得有裂纹或大面积砂眼等缺陷。
(b)SZB型悬臂水环式真空泵主轴和叶轮
i.主轴不应有裂纹等缺陷。
ii.轴与滚动轴泵的配合采用H7/js6或H7/k6。
iii.主轴与叶轮的配合采用H7/m6。
iv.叶轮两端与前后盖的间隙符合表4-14的规定。
V.主轴的直线度应不大于0.2~0.4 mm/m。
Vi.叶轮的叶片不应有毛刺和裂纹。
Vii.叶轮应进行平衡试验,其要求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Viii叶轮与轴装配后,其端面跳动应不大于0.1 mm。
表4-14 叶轮两端与前后盖的间隙 /mm
(c)填料密封
i.填料压盖端面与填料箱端面应平行,紧固螺栓松紧程度均匀一致,避免压偏。
li.压盖压入填料箱的深度一般为一圈填料的高度,但最小不能少于5 mm。
iii.填料的切口应平行、整齐,不松散,切口成3 0。角,装填料时接口应错开l 20℃。
iV.填料密封允许漏损为l 0~2 0滴/rain。
(d)滚动轴承
i.滚动轴承的滚子与滑道表面应无坑疤、斑点,接触面平滑,转动无杂音。
ii.安装轴承时,后轴承应固定,前轴承(靠电动机一边)应有0.2~0.3 mm的轴向
间隙。
(e)弹性联轴器
i.两半联轴器的径向跳动、端面跳动不大于表4-15的规定。
ii.联轴器安装时的同轴度与轴向间隙应符合表4-16的规定。
iii.弹性圈与柱销间应是过盈配合,其外圆与柱销孔的间隙符合表4-17的规定。
表4-15 两半联轴器的径向跳动、端面跳动 /mm
表4-16 联轴器的同轴度与轴向间隙
表4-17 弹性圈外圆与柱销孔的间隙
③拆卸
a.SZB型真空泵 SZB型真空泵的拆卸,分部分拆卸和完全拆卸。若仅仅检查叶轮的工作情况或清洗泵室时,只需拧下泵体与泵盖之间的连接螺栓,取下泵盖即可,称为部分拆卸。若因泵轴、轴承或其他零件损坏需要修理和更换时,则需完全拆卸。拆卸顺序如下。
(a)拆下供水管、吸气管和排气管。
(b)卸下泵盖,取出叶轮和键。
(例卸下填料压盖,取出填料和填料环。
(d).松开泵体与托架连接螺栓,卸下泵体。
(e)泵轴与轴承一般不需要拆卸,若需要拆卸时,先放出轴承室内润滑油,拆下轴承盖和联轴器,从泵体方向卸下泵轴。
b.SZ型真空泵(见图4 5 6)SZ型泵一般从排出端开始拆卸,顺序如下(以SZ-2型为例)。
(a)排净泵内存水,卸下供水管、吸气管、排气管和水封管,松开底角螺栓和联轴器
螺栓。
(b)拆下轴承盖后,拧紧轴承,锁紧螺母。松开后轴承架与排出盖连接螺栓,取下轴承架(连同轴承一起取出)。卸下填料压盖,取出填料。
(c)松开联轴器锁紧螺母,取下联轴器、键和轴承挡套。
(d)卸下前轴承盖后,松开前轴承架与吸人盖连接螺栓,取下前轴承架,卸下填料压盖,取出填料。
图45-6 SZ-1和SZ-2型真空泵构造
1-泵体;2-吸人盖;3-排出盖;4-叶轮;5-泵轴;6-球轴承;7-填料;8-轴套;9-弹性联轴器
(e)松开泵体与吸入盖和排出盖连接螺栓,将泵体与吸人盖和排出盖分解后,即可取出泵轴和叶轮。
(f)叶轮若损坏需要更换时,可将叶轮两侧轴套分开,沿轴向将叶轮与泵轴分解,一般情况下叶轮与泵轴是紧配合的,不需要分解。
④ SKA直联式水环式真空泵边端间隙的检查调整 真空泵的泵轴、轴承、叶轮、填料筒及其他零件的检查要求和方法与离心泵一样,所不同的是边端间隙的检查和调整。真空泵能不能抽到一定的真空度并保持一定的抽气量,除了吸人系统是否严密,供水量及冷却程度是否恰当,转速是否足够外,主要取决于叶轮边端间隙的大小。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磨损以致间隙过大,就会引起真空度和抽气量下降,严重时会失去抽气能力。但是,装配间隙过小,不但会引起电动机过负荷,甚至会卡住。
a.SZB型真空泵。其叶轮在轴上能沿轴向滑动,运行中自动调整两侧的边端间隙。所以在检查和调整时,只要把叶轮推到靠紧联轴器方向的侧壁,即可在泵盖和叶轮边端之间用压铅丝法测量边端间隙。如果超过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可改变泵盖和泵体之间纸垫的厚度进行调整,直至合格为止。当叶轮边端或侧壁磨损较严重时,只用纸垫调整就不行了,需要车削修正或更换叶轮,也可车削泵盖。
b.SZ水环式真空泵。其构造特点是叶轮固定装配在轴上,泵工作时叶轮不能沿轴向滑动。检查时,一般是检查叶轮两边的总间隙。在检查总间隙时,应将叶轮的端面紧靠在排出盖上,然后在叶轮与吸人盖之间压铅丝,检查间隙。为保证总间隙测得准确,压铅丝时,应将前后轴泵都装好。由于拆装轴承比较麻烦,有时在只装后轴承不装前轴承的情况下压铅丝检查,这时叶轮端面容易偏斜,需要在叶轮端面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放铅丝,然后在测得各点间隙的基础上算出平均总间隙。SZ型真空泵的两侧边端总间隙,是在泵体与前后盖之间用纸垫厚薄调整的。间隙过大时,必须更换或修正叶轮。
⑤装配顺序和调整 SZB型真空泵在边端间隙调整合格后,即可按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装配。
SZB型真空泵在装配过程中需要调整叶轮两侧的间隙一致,比较麻烦。SZ-1和SZ-2型真空泵的装配调整顺序如下。
a.将泵体和排出盖连接,送进叶轮和泵轴后再装上吸人盖。
b.装上前后轴承架与轴承。在排出端装上轴承锁紧螺母,在吸入端装上轴承挡套、轴承盖、键、联轴器后,装上联轴器锁紧螺母(不要拧紧)。
c.双级水环真空泵用后轴承锁紧螺母和联轴器锁紧螺母调整叶轮两侧间隙一致。调整时,首先拧紧后轴承锁紧螺母,在后轴承外座圈紧靠轴承架的情况下,叶轮紧贴排出盖,然后稍松动后轴承锁紧螺母,拧紧联轴器锁紧螺母,使叶轮向前方移动总间隙的一半左右。调整过程中,边调整前后两锁紧螺母,边转动泵轴,没有碰擦声并转动灵活时,即为调整合适,因为总边端间隙本来就不大,只要没有碰擦声,说明前后间隙基本相等,就是相差一些也不大,不会影响泵的工作。这种调整方法,间隙前端一般比后端大,运行中尚有好处。如松动后轴承锁紧螺母,仍不能把轴拉动时,可能是前轴承内座圈已与轴肩顶紧,而外座圈内没有靠在轴承架上。这时,可在前轴泵外圈与轴承架之间加垫圈后重新调整。
d.装上轴承盖(必须压紧后轴承外座圈)。两边球轴承中均应装润滑脂,装满程度以充满轴承室空间2/3为宜。
e.装上两边填料和填料压盖。
⑥试车与验收 .
a.试车前的准备工作
(a)检查各部螺栓有无松动,零部件、仪表、辅助设备是否完整。
(b)检查轴承的润滑是否良好,循环水系统是否畅通。
(c)盘车应无卡阻或轻重不均的现象。
b.试车 试车2 h应符合下列要求:
(a)运转平稳无杂音;
(b)轴封漏损符合要求,附属管路应无跑、冒、滴、漏现象;
(c)轴承温度不高于75℃;
(d)轴承振幅应符合要求;
(e)真空度达铭牌值;
(f)电流稳定,且不超过额定值。
c.验收 检修质量符合规程要求,检修记录齐全、准确,试车正常,可按规定办理验收手续,交付生产使用。
⑦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见表4-18。
表4-18 水环真空泵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如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紧急停车处理。
a.泵内突然声音异常。
b.循环水突然中断。
c.泵体突发性严重振动。
d.操作规程规定的其他紧急停车。
(来源:互联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