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内容摘要:3年前,“迈向大港时代”首次写进滨海县委工作报告。3年过去了,在沿海开发与“以港兴县”的战略节点上,滨海港是否浮出海面、启锚新蓝海?以港为媒,涉港项目、临港产业和海港经济是否托起一个“海上滨海”?近日,记者前往滨海,探访滨海的大港之路。
筑堤建港,11.3亿元砸进海里
11月份的海风冷且烈。从滨海港观景台望去,刚刚竣工的2公里长的防波挡沙南堤和4公里长的北堤逶迤入海,像张开的双臂,送迎远航的巨轮。
“这中间就是滨海港的主港池!”分管港口建设的县委办副主任杨光兴奋地指点。
投入11.3亿元建成的两条防波挡沙堤,是港口航道的主体工程,被誉为“水中长城”。别看露出海面的堤顶只有6-8米宽,可海中堤底的宽度达160米。
去年以来,防波挡沙堤建设夜以继日。仅大堤固基的一个月内,每天抛石块5000吨、抛预制扭王块400个,相当于每天向海里砸300万元钞票。
滨海港是江苏沿海建设10至15万吨级以上码头条件最好、投资最省的地方之一,离海岸不到4公里的地方,水深就达到负15米。目前,滨海港虽按停泊10万吨级的海轮施工,但水下结构却按15万吨级的高标施工。
“省委、省政府不仅圆了滨海人的大港梦,还让滨海迈进跨越发展的大港时代。”县委书记王斌告诉记者,2008年12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10年总投资1000亿元、综合开发滨海港项目正式签约,随后组建了中电投江苏滨海港务有限公司。2009年2月和8月,省委、省政府两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央企合作恳谈会”,先后与中电投签订多项投资合作协议。
以防波挡沙堤竣工为标志,滨海港建设进入全面加速期——北疏港公路建成通车,打通了港区对外主通道;总投资40亿元的2个10万吨卸船码头、2个5万吨装船码头陆域工程,已经开工;疏港航道工程可行性报告通过评审,30万吨航道工程项目通过预审……一个港阔水深的江苏大港,呼之欲出。
做大专业港,吸引大项目
沿海开发,港口建设成龙头。但毋庸讳言,近年港口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虽然滨海港开发起步较晚,但滨海决策者忙而不急、急而不乱,严格按照产业规划,一心一意只做专业港,即“能源港、产业港”,靠资源特色打造新建港口的竞争力。
尽管港口建设差钱,但面对送上门来的一个投资10亿元的造船项目,该县还是咬咬牙回绝了,理由是“周边有”。3年来,滨海先后拒绝了20多个不在“沿海产业发展规划目录”内的大型造船和小型炼钢、农药项目,坚持港口定位、错位发展不动摇。
其实,滨海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有“能源港”这棵梧桐树,还愁引不来大项目?宁可等,也要同“巨人”联姻。因此,他们把目光牢牢锁定在国内一流火电、气电、石化、新能源集团身上,目标是把滨海港打造成江苏乃至全国的新兴能源基地,形成以港口为依托、能源基地为重点、临港工业区为支撑的海上“新滨海”。
渐露俏模样的港口,成为滨海吸引大项目的金字招牌。仅今年9月份,滨海就与新加坡等海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签订临港工业、港城开发项目8个,总投资150亿元。“而港口开建前,来个亿元项目都当宝贝似的。”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陈允飞慨叹。
如今,就在滨海港的背后,占地12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园正在崛起。县长李逸浩如数家珍:这里有中电投投资100亿元的5000万吨储配煤中心,以及火电和煤化工甲醇制烯烃项目;有中海油投资120亿元的320万吨LNG项目;有大唐集团投资50亿元的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有华电集团的20万千瓦陆上风电项目……未来5年,仅这些国字号企业在滨海港区的总投资就超1000亿元。
央企“大块头”之所以扎堆落户滨海,说明滨海的港口定位和产业定位十分准确,不仅符合江苏沿海开发的方向,也契合大型国企的战略利益;“以大项目建设大港口,以大港口集聚大产业”,滨海探索出一条“穷县建大港”的成功路径。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张长宽博导评价道。
“大港效应”持续放大
随着滨海港的推进和能源类大项目的跟进,全县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也随之竞合、再造和提升,特别是新能源、现代化工、产业物流、冶金和装备制造5大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更让人感到“大港效应”的现实模样。
“大港”集聚了科技创新要素,催生了沿海工业园的崛起。11月初,当记者走进离港区不远的江苏省盐海化工有限公司时,发现会议室还挂着“1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竣工验收”的红色横幅。公司总经理石铮九介绍说,节能环保的离子膜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盐化工技术。今后几年,公司还要追加投入30亿元,建设60万吨的产能。“作为盐化工的上游企业,之所以抢先落户滨海,正是看中滨海临港产业的未来发展不可限量。我们1亿元的销售,到下游企业就能变成10亿元的产值。”
记者注意到,该公司有一条1公里长的管道,延伸到隔壁的滨海雅克公司。“我们每年能消化‘江苏盐海’7万多吨氯气。目前又投资20亿元,进行三期建设,投产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阻燃剂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公司总经理瞿小新介绍。
“目前,已有100多家服务港口产业的配套企业落户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上市公司8家……”滨海沿海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刘利说,园区经济每年以40%的增幅发展,已拥有十几个叫响国内外市场的“单打冠军”产品。“港口经济还带旺了人气,紧靠园区的头罾村,几十家饭店商铺通宵营业。”
“大港”发酵辐射了产业链,引领企业集约化发展。滨海泵阀协会做过测算,港口和临港产业每投入100元,泵阀企业就能分得10元的“红利”,因为港区企业单位都离不开大大小小的阀门。几乎在一夜间,滨海就云集了68家泵阀企业,所产泵阀小到10克、大到一吨。顺理成章,滨海建成泵阀工业园,并正在打造“中国泵阀之都”。
江苏苏盐阀门机械有限公司总裁韩正海算了一笔物流成本账:这家年销售10亿元的企业,30%的泵阀产品出口欧美。“货到上海港,每吨运费500元;若到滨海港,每吨只要50元。”所以,他特别期盼滨海港早日开港。
而在县委书记王斌眼里,“大港效应”更重要的表现为发展定位、发展理念的提升和跨越——“把滨海的发展基点,从工业的初始阶段直接提升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大港时代,而这种发展方向和经济轨迹将不可逆转。”
滨海人用埋头苦干,默默书写这一“不可逆转”。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