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在勘探没有大的突破,1996年主力开发油田综合含水就高达88%的情况下,河南油田的原油连续10年实现了年产180万吨硬稳定,这其中离不开广大开发战线将士们的智慧和汗水,更离不开一项神奇的技术——三次化学采油(三采)。用大庆油田总经理助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启民的话来说就是——三采谱写的开发神话。
(通讯员 姚志云 张道慈)“河南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连续10年产量硬稳定在180万吨以上。三采简直就是一个神话。你们的三采技术值得大庆油田学习。”这是前不久在河南油田举办的三采技术座谈会上,大庆油田总经理助理王启民说的一番话。大庆油田是全球最大的三采基地,截至今年9月25日,大庆油田三采技术累计产油突破1亿吨。
三采谱写了河南油田的开发神话,名不虚传。
截止目前,河南油田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区块12个,动用地质储量5184万吨,注聚井数186口,对应收效井345口,连续6年三采产油35万吨以上。三采工业化应用10年来,累计产油381万吨,占稀油产量的26%,累计增油93多万吨,工业化区块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聚合物驱比水驱平均每吨降低成本99元,大幅度提高了油藏经营效益,为河南油田原油产量10年硬稳定在180万吨立下汗马功劳。
技术创新:谱写传奇序曲
三采技术是继依靠地壳原始压力和注水驱油技术两种开采方法之后,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把地下剩余油继续进行开采,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三采技术对地质条件要求非常苛刻。地层温度、地层水矿度、原油黏度、大孔道发育等每项指标对三采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河南油田的地质条件十分恶劣:地层温度高,储量规模小、非均质严重、大孔度发育。业内权威人士曾断言:在这样地质条件下开展化学驱油,无疑是挑战三采技术的极限。
面对先天不足,河南油田的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革的步伐,向极限冲刺。
地层温度对聚合物的功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河南油田的地质储量可分为三类:地层温度在70摄氏度以下为一类诸量,70-80摄氏度为二类储量,80摄氏度以上为三类储量。
“六五”末至“七五”期间,河南油田确定了聚合物驱为三采主体的适合一类储量的技术方向。通过几年的艰苦探索,三采技术逐渐成熟,形成了包括“聚合物溶液稳定性技术”、“厚油层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等一系列国内国际领先聚合物驱技术。到目前为止,一类储量工业化应用区块达9个,动用地质储量3081万吨,控制地质储量1966万吨,注聚井105口,对应收效井209口,提高采收率最高达11.02个百分点,为河南油田稳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对于一类储量,由于受温度的约束,二类储量的开采就要难得多。科研人员针对高温条件下驱剂的性能结构,开展专项技术攻关,终于筛选出耐温耐盐聚合物驱。2004年在双河油田进行高温聚合物先导试验,目前已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计划在2006-2008年投入5个区块,动用二类储量3181万吨,控制储量1901万吨,增加可采储量127万吨,提高采收率6.72个百分点,为河南油田稳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挑战极限: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开采,一二类储量已基本动用完毕,三采产量进入快速递减期,从2001年的最高峰15.98万吨下降到2005年的8.1万吨,而河南油田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稳产压力极大。如何弥补原油产量的快速递减,确保河南油田生产任务的完成,成为压在油田科研人员肩上的沉甸甸的担子。
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三次采油最前沿的一项技术。摄氏80度地层温度是聚合物驱应用的临界点,超过了这个临界点,聚合物基本上就失去了功效。而河南油田的三类储量地层温度大都在摄氏80度以上。对于该项技术,国内外同行业仅停留在室内研究阶段,矿场试验更是空白。
面对极限,研究院科研人员勇敢地迎上去,咬定三类储量不放松,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地质研究是细微的、艰苦而又漫长的。科研人员夙兴夜寐,艰辛探索,几经更改配方方案,终于攻克了耐温抗盐聚合物驱油的一系列难题,筛选出了适合河南油田油藏条件的驱油配方体系。
最新试验显示:单井注入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后,吸水指数下降,大孔道层得到有效封堵,聚合物成胶达到98%以上。这意味着目前在国外还停留在室内研究阶段的高水高温高盐条件下的三采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技术一旦推广应用,将“解放”河南油田油藏温度在摄氏80度以上三类储量2921万吨,将使河南油田的原油开发迎来“第二个春天”。
科研人员并不满足,他们又把目光瞄准了二次聚驱技术、高温交联聚合物驱油研究、泡沫驱技术及纳米驱油技术等。一条独具特色的三采攻关之路在脚下延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河南油田将续写三采神话。
(来源:中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