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需内外双修面对国际油市 谋求全球市场稳定

中国需内外双修面对国际油市 谋求全球市场稳定

      2006/11/2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96

中国阀门网】中国需要内外双修,更有效地借助国际石油市场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并尽到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国际能源市场稳定及全球经济、社会、政治稳定的责任
  
  10月20日,欧佩克刚刚宣布减产计划,试图阻止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跌的趋势。几天后,美、日、印、韩四国能源部长汇集北京,与中国国家发改委官员召开“能源消费国大会”,寻求稳定国际油价的各种途径,并与欧佩克争夺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其实,这样的大会并不是第一次,引人注目的是这个会议在中国人经历了第一波国际市场高油价之后在北京召开。
  
  由于高投资和汽车消费的拉动,中国石油进口近些年大幅度增长,已经成长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个重要参与者。但由于中国石油大量进口的历史十分短暂,缺乏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游戏的技巧,因而,不管是在石油战略、石油进口操作手法、寻找油源等方面,似乎都存在某些问题,招致外部的疑惑与议论。这种疑惑与议论又促使国内舆论将中国的能源风险扩大,并怀疑有些国家能利用石油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凡此种种过于敏感的心态及做法,均不利于中国确保自己的能源供应。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及汽车普及将需要持续大量进口石油。为此,中国需要内外双修,更有效地借助国际石油市场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并尽到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国际能源市场稳定及全球经济、社会、政治稳定的责任。
  
  内功就是推进国内石油行业体制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向私人资本放开石油市场,让私人资本自由进入石油产业的所有环节,从石油开采、进口,到冶炼、成品油批发、零售。能源安全要求确保供应、维持价格稳定,而私人资本进入,既可以增加原油与成品的供应,也可以平抑价格。目前政府几乎完全围绕几家石油垄断寡头的利益来考虑石油问题,视野似乎狭窄。这些垄断巨头希望继续维持垄断,这合乎它们的理性;但维护能源安全这一公共利益却要求政府不受石油垄断巨头的左右。
  
  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彻底改革。这种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定价完全市场化,由各家石油公司随行就市,并展开价格竞争。
  
  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时期,政府定价固然可以控制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幅度,减轻消费者成本、维护经济稳定。但反过来,就像目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行,政府定价却阻碍国内消费者及早享受低价石油的红利。进一步而言,在国际油价高企之时,人为抑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导致价格信号失灵,降低节约能源的压力,抑制了企业开发替代性能源的积极性。这一轮石油价格涨跌已经证明,成品油政府定价弊大于利。应当让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让价格信号真正地对消费方的个人和企业及生产方的企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除理顺国内石油行业体制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学习更好地让中国依赖国际石油市场生存与发展。首先需要克服一种心理障碍。很多官员、学者极力淡化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在其潜意识中,这种依赖会把中国置于某种可怕的风险中。可能正是这种心态,阻碍政府相关部门正确地评估国际石油供应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因而,对维护及改进国际石油市场,缺乏足够热心,而频繁采取某些短视的策略。中国已高度依赖世界市场,这早成事实,中国大量进口石油乃是十分自然的趋势。事实上,在市场已然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民众的生活、企业的效率改进,必然依赖全球性分工合作网络,而这样的中国亦能为其他国家带来“溢出效应”。
  
  因此,中国在能源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及改进国际石油市场的基本框架。为此,需要遵循这个市场已经形成的基本规则,与这个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合作,在寻找油源的时候也必须考虑国际主流的意见。中国应当接受各大国在二战之后形成的默契:能源和其他资源应按照国际价格交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石油市场上,中国也应更多地参与及构建多边体系,而避免可能引起争议的双边安排。舆论总是容易夸大产油国的力量,但事实上,产油国对于石油出口的依赖,经常大于消费国对个别石油国的依赖。它们必须出口石油,至于成交价格,只可能是全球性价格。所以,对中国来说,真正重要、也是惟一重要的,是全球的供应和需求。
  
  在北京召开石油消费国大会,表明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需要通过参与多边体系,谋求全球石油市场稳定。不过,构建石油消费国卡特尔的设想既不明智,也不会有任何效果。任何卡特尔内在地都是不稳定的,欧佩克这个生产国卡特尔内部就经常发生无视限产规定的情形。把消费国联系到一起的纽带就更为松散。更让人担心的是,假如真的形成这个卡特尔,与欧佩克的对抗很可能使石油价格波动更大。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热门关键词:阀门石化 国际油市 市场稳定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