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日前,国家发改委对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正式给予批复,标志着该工程在国家立项,陕西人期盼已久的境内最大“南水北调”工程有了“准生证”。 陕西人跨世纪的南水北调“梦”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陕西人就开始谋划通过“南水北调”来解决省内的水危机。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路,是基于我省水资源分布南北严重不均的特点而来的。全省7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的陕南地区,而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65%、77%和90%的关中、陕北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29%。 特别是处在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目前实际用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极限,现状年均缺水17.3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份缺水24.7亿立方米,缺水程度为34%。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关中地区长期以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为代价来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渭河干流及其多数支流无法保证生态流量甚至断流,干流水质一直为劣V类,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发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西安市区地裂缝13条,长67公里,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60平方公里,局部地面最大沉降2.6米。以富饶著称的关中八百里秦川,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威胁。 在陕北,随着国家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快,到2015年其境内的可用地表水、地下水将开发殆尽,无水可用,而国家对黄河流域各省用水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因黄河来水持续减少,目前我省黄河流域用水总量再难以增加,如果没有外调水补充,陕北缺水问题将无法解决。 秦岭一山之隔,一边缺水干旱;一边水资源丰沛。这样的布局,让陕西人不得不把解决水危机的目光“大胆”地投向了秦岭那边的陕南。 在全面查勘的基础上,从众多“南水北调”的方案中,我省筛选出引汉济渭、引红济石、引乾济石三项调水工程,其中引汉济渭是其中的骨干工程。工程规划将汉江水穿越秦岭调入渭河支流黑河,供水区域涵盖东到华阴,西至宝鸡,北至泾阳、三原等关中核心地区。 可是,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陕南每年输入丹江口水库有270多亿立方米水量,虽然陕西省内如果调水10多亿立方米,占总量比例很小,但汉江下游的供水压力多少会有所增大,难免会引起其它省份的质疑。 但是,对引汉济渭的认识,绝不能微观地只看到陕西一省的受益。 这些年,陕西省多方陈述通过实施引汉济渭工程,是统筹解决陕西省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强调引汉济渭对于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加快实施,到2020年关中地区总人口超过3000万人,这是国家统筹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立足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建设引汉济渭工程是解决近中期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唯一现实可行的选择。 一方面,陕北地区煤油气盐等资源富集,是国家规划重点建设开发的能源化工基地,当地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建设开发的关键因素。 受目前国家既定黄河分水指标和黄河水量减少等因素的限制,较大规模地引用黄河干流水量困难较大。建设引汉济渭工程,可增加入黄河水量,从而为我省争取较多地利用黄河干流水资源创造条件。 一次次调研,一次次陈述,一次次争论……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把引汉济渭工程作为解决陕西发展水资源瓶颈制约的重头戏来抓,不遗余力地推进工程的上马。 终于,引汉济渭调水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国家部委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流域机构的认可支持,列入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新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以及今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并在2011年7月21日,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引汉济渭工程的正式批准,这意味着这项陕西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很快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陕西人跨世纪的南水北调“梦”即将得到实现。 (来源:互联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