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严重干旱是三峡水库“诱发”的吗?8%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缩水”了?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发生的崩岸等河势稳定问题如何解决?……近段时间以来,三峡工程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热点。本报记者就此十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详解广大读者疑问。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热议,有人甚至质疑这些灾害是“三峡工程惹的祸”。为此,记者日前专访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 蔡其华说,长江委承担着长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职能,是三峡工程的设计总成单位,也是运行调度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及时研究解决三峡工程的有关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回应社会关切。 一问: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严重干旱是三峡水库“诱发”的吗? 蔡其华:罕见少雨是造成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四成,其中中下游偏少近五成,是50多年来最少的。在三峡水库加大下泄对中下游持续补水的情况下,中下游河段来水仍偏少二至五成,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3至5米。1到5月,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约190多亿立方米,汉江丹江口水库补水约57亿立方米,抬高中下游干流水位1米左右。尽管如此,5月初,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仍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或接近同期最低。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部大气环流系统异常,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条件不足等天气因素。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均属极端天气事件。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高仅185米,相对于5500米来说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部分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汶川地震与三峡水库蓄水无关。战时可减少溃坝损失。 二问:国内一些地震活动与三峡蓄水有关吗? 蔡其华: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的地震监测分析:蓄水初期突发密集型小震群,震级小于3级的占地震总数的99.4%,蓄水后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4.1级;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前期预测的水库诱发地震潜在危险区内及周缘,主要集中在库区两岸10公里以内;经实地调查,多数地震都是库水淹没废弃矿山和岩溶发育地区引发的矿山型和岩溶型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属地下深层次板块碰撞的结果。三峡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的上扬子台褶带,区域构造条件截然不同;三峡库区有厚度大的隔水层环绕,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与龙门山构造带不存在水力上的关系。汶川地震与三峡水库蓄水无关。 三问:三峡大坝人防安全如何保证? 蔡其华:现代战争有征兆可察,重大水利设施作为一般非战争的首批攻击对象,有可能预警放水,这是有效的人防措施。在三峡工程枢纽建筑物设计中,已考虑战时与平时运用相结合。大坝有大泄量的底孔,降低水库水位所需时间较短,由正常蓄水位175米降至135米最多只需7天。三峡水库下游有20公里长的峡谷河段,对溃坝洪水将发挥缓冲和削减作用。溃坝模型试验表明,在大坝遭突袭时,由于狭长峡谷所引起的约束作用,下游荆江河段不致发生毁灭性灾害。战时水库运用水位控制在145米,必要时短时降到135米甚至更低,是可以减少溃坝损失的。 三峡工程防洪能力从没改变过。“保武汉就要淹重庆”是错误观点 四问:有一种说法,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缩水”了。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蔡其华:这是一种误解。2010年汛期,社会高度关注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戏说“缩水”或“折旧太快”。事实上,三峡工程防洪能力从没改变过。误读的根源在于,一些人没有把三峡大坝自身的防洪能力与其对大坝下游保护区的保护作用区分开来。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即设计标准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并按照“防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进行校核。这是针对三峡工程本身安全的抵御洪水能力而言的。即当发生千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的各种运行指标都不受影响;当遭遇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大坝的主体结构不会受影响,不会产生溃坝,但其附属工程可能会受一些影响。“防百年一遇的洪水”是针对三峡水库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而言的,反映的是三峡水库对其下游的防洪保障作用。通过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百年一遇洪水,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米,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立方米每秒,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米,从而保证荆江河段的安全。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来源:人民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