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外贸分析 > 出口数据遭眼红 人民币升值噪音再起

出口数据遭眼红 人民币升值噪音再起

      2010/6/2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6

中国阀门网】       中国5月份出口增速和顺差余额均超过前期国内外预期。预期与实际数据的反差,给了美国国会以舒默为首的那些一贯拿人民币升值说事的议员以借口。
      消停了一阵的人民币“升值说”又开始甚嚣尘上。
      6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表示,中国应当尽快重估人民币币值,促进全球经济复苏。该组织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奥利维耶·布朗夏尔称,人民币必须充分灵活。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为中国出口,即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
      而在此前,美国政客们对人民币已经进行了轮番炮轰。继6月9日美国有议员威胁要在两周内就人民币汇率问题采取行动后,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10日也发表讲话指责人民币汇率政策。
      境外声音频频施压的背后,是中美外贸表现的反差。
      6月1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美国出口总额下降8.13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3月的169亿美元升至193.1亿美元。在同一天,中国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继续大幅增长,增幅高达48.5%,实现顺差195.3亿美元,较上月大幅回升。
      中国5月份出口增速和顺差余额均超过前期国内外预期。“预期与实际数据的反差,给了美国国会以舒默为首的那些一贯拿人民币升值说事的议员以借口。”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撰文指出,“看来,中国要准备应对新一轮人民币升值的博弈。”
      “目前看来,欧债令美元大幅升值明显,在美国出口受抑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美国格林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孙飞表示,升值压力有卷土重来之势。
      事实上,观察此轮“升值说”,与以往人民币问题批评者的看法几乎一脉相承。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的批评者认为,中国是通过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大量对外出口,获得巨额贸易顺差。而美国大规模进口,冲击了美国国内的制造业,导致美国工人失去工作岗位。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人民币汇率并不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内储蓄率过低、借债消费和失业等问题。”6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再度重申了中国政府的观点。
      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05年至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21.1%,对华逆差年均增长21.6%,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反而下降了16.1%。
      “事实上,很多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人物心里也已经觉得,人民币汇率难以有效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如果出于政治目的,比如拉拉选票,可以考虑,但是真出于改善经济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美国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交易,进一步开放市场和商品进口。”作为一名专注于人民币汇率和国际金融政策研究的专家,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一直坚持认为,美国反复打人民币汇率牌,真实意图并非迫使人民币大幅升值,敲开中国市场大门才是最重要的。
      “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一定会借汇率之机敲诈,在中国市场开放、产业政策方面大做文章。”丁志杰警告说。
      孙飞也表示,奥巴马政府已公布其出口战略,欲大幅增加出口,这已成为美国政府的政策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市场恰恰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尽管人民币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郭田勇提醒,中国企业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当前中国企业应该在继续稳固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努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来源:阿里巴巴)

热门关键词:出口 人民币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