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欧盟首份对华贸易政策文件出台在即。有欧盟官员表示,文件将涉及知识产权、市场准入、会计制度、政府补贴、银行体制、人民币汇率以及政府采购等中欧贸易的各个敏感领域。在这份长达十几页的政策文件中,欧盟的主旨只有一个--促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按照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访华时的说法,未来“欧洲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如何对待中国的产品,取决于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
曼德尔森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透露,该文件将于2006年10月24日出台。此前他多次强调,即将出台的首份对华贸易政策文件将为欧盟未来10年的对华贸易提供指导,为此,曼德尔森将该文件的出台视为其任期内仅次于多哈回合谈判的最重要的工作。2006年5月,曼德尔森在瑞士发表的关于对华贸易战略的演讲,基本反映出他对欧中贸易的总体看法,即中国业已成为“贸易领域全球化的最大挑战”,欧盟必须将中国视为“挑战、机会和预期的全球伙伴”。
由于这份对华贸易政策文件出台的背景是,欧盟认为中国在落实世贸组织承诺上“开倒车”,在中国商品大量进入欧盟市场的同时,欧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金融和高科技产品在中国面临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的难题,因此文件很有可能一改以往欧盟对华政策文件比较温和的口吻,出现一些“刺眼”的提法,比如,当认定中国违反世贸组织原则时,欧盟将“毫不犹豫地”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等。
有欧盟官员表示,很难用“积极”或是“消极”来评判这份文件。因为尽管文件触及了欧中贸易的诸多敏感部位,但欧方对文件的高度重视足以说明欧中贸易的重要性。文件的颁布不会关闭双方继续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纠纷的大门,正视目前双边贸易中的问题,将有利于中欧贸易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近两年随着欧中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个案升级,欧盟的对华贸易政策逐渐发生变化。从越过咨询程序强行提交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反倾销终裁建议,以及我国有关部门作出《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汽车零部件管理办法》推迟两年执行的让步之后,与美国、加拿大联手要求世贸组织成立专家组审理中国有关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征税措施,欧盟委员会近期的一些系列动作实际上都是在向中国发出信号:欧盟将在未来的对华贸易政策上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而即将出台的未来10年的对华贸易战略文件,将进一步体现欧盟的这种变化。
据统计,2004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为800亿美元,2005 年1000 亿美元,2006年可能会更高。欧盟官员指出,2005年,欧盟总体对外贸易基本平衡,面对中国商品的竞争,欧盟部分成员国备感压力,启动纺织品特保条款和鞋类产品反倾销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系副主任黄晓玲表示,“欧盟对华的战略一贯是提出友好伙伴或者战略伙伴的概念。但作为单独以贸易为主题的战略,这是第一次。”
然而在专家普遍分析看来,鉴于这几年欧盟委员会对华的贸易政策和态度,这一新的战略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黄晓玲表示,“尽管现在双方有贸易摩擦,但是互占贸易份额巨大,并且利益相关,欧盟没有办法找到“杠杆”去改变对华贸易的根本性战略,因此,该份报告颁布后,依然会是建设性的和积极性的。”
事实上,从目前情况看,欧盟对华的贸易逆差将会是围绕这份新战略的关键性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欧盟自身劳动力问题,现在欧盟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
为了贸易平衡,专家判断,在中国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和汇率问题上,欧盟将在对华的整体战略中施压,这也是2006年曼德尔森在第三次访华时作出的暗示。
另外一方面,商务部研究院欧洲部主任李钢指出,“欧盟的这一对华新战略也可以看成是其内部问题外部化的表现。欧盟东扩后,运作大的机构显得很困难。为了缓解压力,欧盟不得不在向外的市场拓展上加大力度,而中国由于对欧盟顺差巨大,势必形成目标。”
(来源: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