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自从2005年以来,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接连而至,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标准也一度提高,然而淘汰之路却一路艰难。
为什么在政策的不断打压下,我国钢铁产能却接连拔高?
淘汰落后产能,应从何处下手?
业内人士对此众说纷纭:有指责政策执行力不足的,也有建议淘汰落后不宜一刀切的,而钢铁产品标识标准化的制定也成为当务之急。
生产篇
钢铁工业标准亟待完善升级
据了解,目前我国钢铁产品存在部分产品质量稳定性不够、性能指标尚有波动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建设滞后。
此外,目前我国一些产品标准中引用的基础(通用)标准和检验标准未完全与国际接轨。
在钢材社会需求不断升级的现状下,我们不禁要问:除了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的目的外,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能否帮助企业真正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呢?在此背景下,行业标准化的建设升级再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淘汰落后不能根治行业顽疾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落后产能?一些企业发出质疑。“300、400立方米的炉子到年底要淘汰,但500立方米的炉子照样可以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一家下游用钢企业用户向现代物流报记者反映,一些虽然不是要淘汰的炉子,但是他们不合格的产品却在不断地流入市场。该企业人士认为,淘汰落后政策若能真正淘汰落后的产品、规范市场秩序,会得到更多企业的拥护。
在河南一家钢材市场上,一位从事钢材加工的用户向记者说了他的“伤心事”。他用的是标识Q235的钢材,用来加工铸件一打就碎,买了20吨一根也不能用,找到厂家,厂家拿出产品材质书,说是合格产品,“以前买大厂家的用着没有问题,这次觉得价格便宜就买了一家小企业的,不想就出了问题。”
有些小企业小高炉生产的产品不可靠,那么大企业大高炉生产的产品就一定没有问题吗,也不能一概而论。
“一流装备不一定能生产一流的产品”,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冶金业商会副秘书长刘勇昌向现代物流报记者表示,近几年,钢铁企业的装备水平尤其是高炉容积提高得很快,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具备了提高质量,发展高端品种的条件。但是,“一些企业白班生产与夜班生产不一样,上一炉钢与下一炉钢不一样”,质量很不稳定,用户不予认可。
本新闻共
4页,当前在第
1页
1 2 3 4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