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新闻 > 剖析:谁在操控铁矿石

剖析:谁在操控铁矿石

      2010/6/4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4

中国阀门网】       主导国际铁矿石交易长达40年之久的长协定价机制已经崩溃瓦解,季度定价、指数定价、现货定价等定价模式纷纷出台,随后铁矿石价格不断飙升。
      三大铁矿石生产商成了这场涨价大戏的主角,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在世界铁矿石出口中占据65%以上的份额,他们在价格谈判中一言九鼎。
      破坏长协定价难道铁矿石生产商就不会承担风险?铁矿石涨价过程中,除中国以外的抵制声音总是显得那么的微弱,其中是何缘由?铁矿石价格飙升与石油价格疯涨何其相似,三大铁矿石生产商背后无形的金融推手,将铁矿石的价格推向了更高峰。
      僵局已现,中国铁矿石进口商如何应对。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涨价刺激下,中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通胀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又将如何防范一系列的宏观风险?
      疯狂的铁矿石
      随着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纷纷放弃长协定价,全球铁矿石价格又迎来了一波上涨狂潮。
      3月24日,全球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VALE)宣布,将于2010年4月1日起,将原有的年度定价机制转变为季度定价,并提出铁矿石价格上涨90%以上。
      随后,全球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Rio Tinto)也表示,将支持铁矿石交易的季度定价模式。
      3月30日,全球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宣布,会采取以短期价格为基准的铁矿石价格协议。
      三大铁矿石生产商瞄准的无疑是中国大量的铁矿石需求。2002年,中国进口的铁矿石还只有1亿吨,至2008年已经达到4亿多吨,进口的铁矿石占中国铁矿石消费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40%提高到了60%。
      如此大的铁矿石需求也反映出中国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地位。2009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2.2亿吨,而中国就生产了5.7亿吨,占了47%。
      撕毁长协定价机制,无疑为国际铁矿石生产商的漫天要价放开了闸门。
      国内钢铁企业也试图采取防御措施,4月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中国五矿化工进口商会召集国内铁矿石进口商进行商议,号召抵制国际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只能被迫接受价格机制的改变。
      目前许多国外大钢厂已经纷纷接受了新的定价机制。3月底,日本新日铁公司已经和淡水河谷达成初步协议,二季度铁矿石离岸价格将上涨90%,达到约105美元。
      4月初,全球第四大钢铁生产厂商韩国的浦项制铁也宣布与淡水河谷就今年第二季度铁矿石价格达成协议,同意二季度铁矿石价格在100美元左右,涨幅超过80%。
      由于现货市场铁矿石价格近期仍在飞涨,已经超过160美元/吨。据澳大利亚财经观察报道,基于近三个月的铁矿石现货价格,三大铁矿石生产商期望在本月底开始的新一轮价格谈判中,将三季度的铁矿石价格提高到160美元/吨。
      5月2日,澳大利亚财政部宣布将于2012年7月1日起,征收40%的资源超额利润税,这无疑将进一步助推铁矿石价格上涨。
      金融机构的力量
      庞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铁矿石的涨价,潜伏在铁矿石生产商背后的金融机构,他们在铁矿石交易过程中开发金融衍生品,无疑成为推动铁矿石价格疯长的重要诱因。
      在铁矿石现货价格飞涨的同时,国际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了所谓的避险工具“铁矿石掉期合约”。这些金融衍生品在其他领域并不新鲜,但在铁矿石领域的出现还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
      2008年5月,德意志银行首次推出了铁矿石掉期交易;2009年5月,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巴克莱三家国际投行联手推出了现金结算的铁矿石投机交易。
      在长协定价崩溃之后,不仅铁矿石进口商面临价格的不确定风险,铁矿石生产厂商也要面临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什么他们却不害怕?从三大铁矿石生产商的股东背景也许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
      最新的年报数据显示,力拓和必和力拓的大股东几乎都被国际大金融机构所把持。汇丰、JP摩根和花旗都是这两家铁矿石生产商的前5大股东,他们持有力拓近27%的股份,持有必和必拓32.5%的股权。另外,在前20的股东中,还有瑞银集团、澳新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
      问题清晰了,一方面,这些国际大金融机构掌控了铁矿石的生产,可以通过新的定价模式控制铁矿石现货市场的价格;另一方面,他们推出铁矿石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同时也控制了铁矿石期货市场。
      现在这些金融机构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先通过改变定价模式,推升铁矿石现货价格暴涨,他们通过持有三大铁矿石生产商的股权从现货市场获取第一层利益。
      为了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铁矿石进口商将不得不购买这些金融机构推出的掉期合约,然后他们作为投机商与铁矿石进口商形成对赌,从金融市场上获得第二层利益。
      据外电报道,新加坡交易所4月份铁矿石掉期合约交易量比上月增长了60%,达到创纪录的4446张。
      也许大家对铁矿石价格上涨的这一模式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2008年的原油价格火箭般的飙升,金融机构在其中大获其利。目前的铁矿石价格上涨,和铁矿石期货交易规模的扩大只是金融机构转移战场罢了。
      另一个诡异的现象是,每次铁矿石谈判涨价,日本的新日铁公司都先拔头筹,让人感觉吃亏的不仅仅是中国进口商,日本进口商也同样受损。
      2005年2月22日,新日铁与淡水河谷率先达成71.5%的涨价协议;2008年2月15,仍然是新日铁与淡水河谷首次签订65%的涨价合同;2009年,又是新日铁率先和力拓达成新的协议。
      为什么带头大哥总是新日铁呢?难道日本公司就如此软弱,它们承担价格成本的能力特别强?在淡水河谷的股权结构中,除了巴西的养老基金和国有银行外,日本三井集团是其中最大的股东,掌握着淡水河谷18.2%的股份。而新日铁就是三井集团控制下的钢铁公司。
      新日铁表面上在每次涨价中都受损,但会从淡水河谷的股权收益中得到补偿。而且新日铁还可以通过三井集团下的金融公司进行套期保值和对冲,铁矿石的涨价还可能使其大大得利。
      木已成舟,如何把涨价风险降到最低才是当务之急。短期内,通过铁矿石掉期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是唯一的办法。虽然这可能掉入国际金融机构设计好的套子,但金融衍生品永远都有两面性,既然有套期保值者,自然就会有投机者。
      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在铁矿石贸易方面的定价权已经全部丧失,应该采取多种金融手段。
      由于中国加入长协定价的时间本就不长,国内铁矿石进口商对新推出的铁矿石金融衍生品更是陌生。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近日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时就认为,“国内铁矿石进口商对金融避险产品几乎一无所知,也缺乏相关的人才,套期保值这淌浑水不好进。”
      从长期来看,加大对铁矿石生产商的股权控制才是治本之策。三井集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积极参与投资开发铁矿石资源,目前其拥有权益比例的铁矿石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
      2008年2月,中国铝业(10.22,0.03,0.29%)公司与美国铝业公司联合,购买了力拓12%的股份。这本是一种极具长远眼光的战略,但在力拓深陷困境之时,中国铝业未能再次注资加码。
      输入通胀之忧
      铁矿石涨价仅仅是一年多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冰山一角,原油价格从2009年初的35美元左右,一度上涨到85美元,上涨了近140%。
      表面上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强劲,2010年一季度GDP增长高达11.9%,但进口价格的提高使得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2010年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仅为144.6亿美元,同比下降76.7%,3月份更是出现了少有的逆差局面。如果仅仅是进口量的上升导致顺差减少,问题倒还不算严重,但如果这更多是进口价格上涨的结果,则相当于国民财富中的一部分被资源国无情的掠夺走了。
      北京大学CCER的宋国青教授在4月25日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上指出,贸易条件的恶化可能使得今年一季度进口多花404亿美元,出口少挣104亿美元,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4.9个百分点贡献给了石油输出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等资源国。
      宋国青进一步指出,贸易条件恶化的损失主要转嫁到了中国居民消费者身上,房价上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贸易条件恶化的损失。
      国际流动性的泛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国内面临的通胀压力日益加剧。
      4月份CPI同比增长2.8%

(来源:新华网)

热门关键词:铁矿石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