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评测 > 低碳是转型的一个突破口

低碳是转型的一个突破口

      2010/1/29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45

中国阀门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低碳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说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低碳是转型的一个突破口,正在舆论上达成共识。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很显然,低碳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破口,至少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将受到抑制。我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一个减碳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将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而这样的一个目标,无论是与美国的“减少17%”相比较,还是与印度的“减少20%~25%”相比较,减碳的力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就我国自己的情况来看,“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减排20%的目标,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13%。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节能减排的任务之重,是不言而喻的。把低碳作为转型的一个突破口,这既意味着,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也意味着,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第二个变化,新兴产业将成为2010年的投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重新平衡投资、出口和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投资而言,着力点不在盲目追求GDP更高的增速,而在下更大功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政府已经宣布,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而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主要还是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火电等排放二氧化碳的化石能源。很显然,把低碳作为转型的一个突破口,有利于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一是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二是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化升级;三是先进核能进入新一轮发展热潮;四是在交通领域,清洁动力推进电动汽车成为新的发展重点。根据有关规划,我国已将新兴能源2020年的发电占比确定为15%,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在2011年、2020年分别达2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核电2011年、2020年的发展目标分别为1200万千瓦、8600万千瓦;风电分别2011年、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500万千瓦、1.5亿千瓦。
    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产业进行广泛的讨论,最终形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个变化,资源税和环境税将适时推出。尽管现行税收制度的若干税种有诸多鼓励引导环保行为、鼓励环保产业发展和限制污染行为的政策规定,但这与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还有较大差距。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收立法。很明显,把低碳作为转型的一个突破口,2010年是适时推出资源税和环境税的好时机。有专家还建议,针对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行为,开征专门的税种,同时对“两高一资”产品征税,提高税收在资源能源价格中的比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低碳经济试点。低碳经济覆盖面广,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公共设施和家庭生活等很多领域,涵盖能源、材料、装备、日用消费品等很多产业链。把低碳作为转型的突破口,无疑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

(来源:阿里巴巴)

热门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兴能源 结构调整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