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评测 > 陈建国:深度解析《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陈建国:深度解析《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4/15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0

中国阀门网】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继2009年2月4日原则通过国务院审议之后,于3月17日正式印发。《中国投资》专访该《规划》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对此进行深度解析。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陈建国表示。

  他指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可抗拒的外因,也有多年来快速发展积累的企业集团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滞后、盲目攀比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矛盾,必然要经历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陈建国表示,装备制造业要抓住当前扩大内需形成的市场,依托各产业重点工程和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振装备制造业,从而达到 “治本”的目的。

  “四个结合”标本兼顾

  《中国投资》: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相对严重。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什么重大意义?对克服当前产业危机有何作用?

  陈建国: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3年来,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国内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可抗拒的外因,也有多年来快速发展积累的企业集团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滞后、盲目攀比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矛盾,必然要经历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务院部署,由我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研究制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对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划》的实施,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行业平稳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重大装备取得突破、基础配套水平提高、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等6个方面的目标。

  《中国投资》:该《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什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把“调整和振兴”“治标和治本”相结合?

  陈建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升级产业竞争力,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规划》确定了“四个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通过技术改造,推进新产品产业化。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来源:互联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