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实施海洋石油开发战略 应对国家能源安全挑战

实施海洋石油开发战略 应对国家能源安全挑战

      2006/9/30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06

中国阀门网】我国是一个能源需求大国,石油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能源资源,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到中国战略与军事安全。在陆地石油资源开采日渐萎缩的今天,加速开发海洋石油资源已经成为未来我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石油开发转身海疆是国家战略取向
  
  其一,实施海洋石油开发战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004年,我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超过40%,即40%的能源依靠进口。我国原油进口渠道单一,并且有一半原油进口自中东地区。另外,我国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我国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国内资源保证,开发石油资源是保证国内能源需求的重要途径。
  
  其二,实施海洋石油开发战略是缓解能源压力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位运行、高速度增长,使得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迅速膨胀。近几年,我国陆地石油产量明显放慢,一些传统大型油气田也面临着资源衰竭的问题,正在向西部转移,寻找新的石油开发资源地。相比之下,我国的海洋石油开发呈逐年递增之势。目前,我国海洋油气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占进口量的42%(按进口1.2亿吨原油计算)。随着海洋油气产量的增长,我国原油进口程度将会有很大缓解。
  
  其三,实施海洋石油开发战略是解决石油问题的现实选择。按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全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7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总量的22.9%,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5.8万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量的1/3。近几年,烙印着“战略性资源”的我国海洋石油,越来越受到日本、韩国以及南海周边国家的觊觎,一场围绕中国沿海大陆架的海上石油争夺战正在升级。如果我们不尽快调整石油开发战略,向海洋进军,在未来海洋石油资源竞争中将陷入被动。
  
  二、从中国和平崛起的高度制定并实施海洋能源开发战略
  
  世界一些国家对中国石油等自然资源进口量增长格外关注,对中国海洋石油资源的觊觎就是其中的反应之一。我们应尽早采取行动,制定并实施国家海洋能源开发战略,加强石油能源储备,为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有利条件。
  
  1. 编制国家海洋能源开发计划,制定发展远景目标。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要摆正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海洋资源的研究、勘探、开发、利用摆到国家远景发展战略的位置上来,及早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和政策,将海洋能源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2. 共同开发,变争议之海为合作之海。在事关海洋权益上,必须像维护陆地领土一样,寸海不让,寸礁必争。但在海洋资源开发上,可以坚持互利共赢、灵活务实的策略,加速“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推进国际合作,变争议之海为合作之海。
  
  3. 坚持保陆拓海、保近海拓远海的原则,加强近海海洋油气储备。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海洋石油蕴藏量丰富,开采风险小,没有主权之争,应放慢开采步伐,在大陆架区域形成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基地,逐步将渤海变成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要坚持能源多元化综合开发战略,在加快近海海域油气资源开采的同时,加快海外海洋油气开发步伐,建立海外油气开采供应基地,扶持国有骨干企业开发国外油气资源。
  
  4. 突破石油运输海峡困局,确保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石油的生命线,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我国应加强与马六甲海峡三个国家经济、军事、技术合作,坚决阻止美国、日本控制马六甲海峡。同时,尽快建立属于自己、可控的海上运输体系。
  
  5. 与朝鲜合作,争取打开图们江出海口。国际合作开发是图们江地区开发模式唯一正确的选择。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均发生了明显的可喜变化,从而带来了开发开放新的机遇,我们应当正确分析与把握形势,采取积极而具体的措施,把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再向前推进一大步。(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

(来源:中国海洋报)

热门关键词:海洋石油 开发 战略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