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对标国际一流 中国海油实现科技大跨越

对标国际一流 中国海油实现科技大跨越

      2009/3/17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19

中国阀门网
  近日,中国海油“300米水深油田生产设施严重坏损修复技术”项目成果鉴定会在北京中国海油大厦举行。来自国内多家单位的石油工程类专家认为,该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里由专家团队鉴定的,正是2007年由中国海油自主完成的在水深300米处成功修复我国第一口深水油田———流花1-1油田的技术与装备。
  打造海油科技优势
  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表示,流花油田生产设施的成功修复,标志着中国海油在深水油田工程维修技术作业能力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通过自主创新,公司具备了一定的深水维修装备能力和专业技术,积累了深水油气田工程经验,从而为中国海油迈向深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陆地石油生产相比,海洋石油虽然只隔了一层水,但开发生产方式却大不相同。海上打一口井的平均成本要高于陆地的8~10倍。因此,科技创新就成为有效降低油田开发成本,增产上储的有效途径。”采访中,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道。
  他告诉记者,中国海油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至今,在全面坚持对外合作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和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逐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三大阶段。30年里,中国海油通过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作业水深从几十米的浅水至1500米的超深水、业务范围从纯上游向上下游一体化、业务分布从国内至国际的三大跨越。在这三大跨越的背后,科技的日新月异成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飞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科技发展“三步走”
  据中国海油科技发展部总经理陈伟介绍,从1982年至1995年的十余年间是中国海油科技发展的第一阶段。这10年时间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中国海油通过逐步消化应用,掌握一大批国际先进而实用的勘探、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基本建立起了海洋石油技术体系的雏形,形成了十大配套技术,实现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了自己的生产作业与技术服务队伍。也正是在这10年里,我国的海上油气产量从最初的9万吨,达到了1000万吨左右的规模。
  从1995年至2003年的第二个10年里,针对我国海上油田勘探开发的技术挑战,中国海油开始了富有差异化的科技创新,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以优快钻井和集束勘探为代表的一批集成创新技术,涵盖13个方面、57项高新技术体系。以优快钻井、集束勘探和稠油开发技术为例,这些专门针对我国渤海油田原油重质高酸且边际油田较多的特点,一方面优化原先的技术操作流程,加大勘探、开发、生产等原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渗透力度,形成一体化的开发生产模式,另一方面,自主设计出小型移动式采油平台等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油田生产设备,有效地降低了油田开发成本,令一批原先开发成本较高的边际油田和小型油田得以成功开发。
  陈伟表示,在这10年间,中国海油不仅自主开发出专门针对我国重质高酸原油的生产开发技术,还实现了石油化工行业一体化的科技进步。以液化天然气(LNG)为代表,中国海油拉开了进军清洁能源这一国内新领域的序幕。通过近20年的潜心研究,中国海油在LNG的储存、运输、工程管网设计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创新,其中仅LNG运输船制造一项就成功地拉动了我国钢铁、电子、造船等多项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由中国海油投资兴建的我国首个LNG冷能再利用工程和首座海上风力发电站相继动工与并网发电,中国海油借此向清洁能源的腹地进行纵深发展。在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的同时,中国海油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发展,制定有关LNG冷能利用和海上风能等一系列清洁能源的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查,并把重点放在创新成果向产品、学术研究向商业成果的转化方面,从而进一步推动科技研究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壮大。
  “进入2003年以来,中国海油将‘科技领先’定义为公司四大发展战略之一,以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解决制约生产经营的重大瓶颈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为重点,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技术资源配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特别是随着中国海油综合型能源公司格局的形成,进军深水、新能源等成为打造百年老店根基的核心所在,未来科技的发展将会关注科研体系和机制的不断完善,科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类专利技术的申报、保护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为科技发展打造良性平台。”周守为如是说。
  特色技术体系成形
  近年来,在着重技术创新的同时,中国海油把目光紧紧锁定在创新管理机制上,为深化科技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构筑坚实平台。
  在“科技领先”战略的直接推动下,中国海油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向解决制约生产经营的重大瓶颈技术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为重点转移,前者包括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海上边际油田开发技术、深水油田开发工程技术、重质油综合利用技术、天然气化工与LNG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及海外勘探开发技术等战略性高新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海油特色的技术体系。
  作为“科技领先”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中国海油则是把其纳入科技立项、过程管理、成果验收的全过程,真正做到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提升中国海油无形资产的价值,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体系的形成。
  据了解,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海油的科技创新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9项,其中一等奖6项,取得总公司科技进步成果550项。与以往相比,不仅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专利的质量也取得了明显改善。一是发明专利在整个专利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二是专利技术在结构配置上更加合理,由原来过分集中在上游向上下游合理

(来源:中国工业报)

热门关键词:中国海油 石油 天然气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