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或许,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签署实施天然气管道项目基本原则协议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注定要知难而上。 面对中土两国政府关于中亚天然气管道要在2009年底前完工投产的决策,建设者面临境外过境协调、融资方式、商务条件、工程队伍、施工组织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同时与外交部、财政部、铁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国家多个部委协调解决,在国外还要同时面对土、乌、哈三个国家——集团公司国际事业部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第一关:物资运输和出入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粮草就是工程建设队伍的动迁及物资设备的运输,这是制约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的第一个瓶颈。 工作千头万绪,仅以劳务和运输为例,要在短时间内与国内相关部门和土、哈、乌三国主管部门协商,争取4000个境外劳务指标,协调3万多个铁路车皮的境外运输任务,谈何容易。 国际事业部主要领导一遍遍地前往铁道部拜访,最终与铁道部国际合作司就物资出境换装、设置堆场及协调境外运输问题达成一致,并成立了铁路运输协调小组。此后,铁道部为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所需管材、设备等物资及时出境,采取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在中哈阿拉山口换装站为车皮的编组、装卸、堆放提供了极大便利。 为保障2008年7月1日开工所需物资能够及时抵达现场,国际事业部邀请国家能源局在政府协调机制框架下,召开由政府各部门参加的会议,逐一研究协调出境物资、通关、口岸、报检等一揽子问题,并会同参建单位详细制订了中亚物资机具材料运输计划,确定了境外运量。 解决了物资运输问题,还要解决出入境问题,这是同一个链条的不同环节。 2008年6月初,集团公司国际事业部、规划计划部与国家海关总署及下属口岸联合召开中亚油气项目通关协调会,专题研究中亚项目出境物资的通关问题。经反复协商,集团公司与海关总署成立了中亚项目物资设备通关协调小组。7月底,海关总署根据双方协调会精神,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下发《关于中亚油气合作项目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设备材料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国内各相关海关和质检部门根据中国石油提出的参与项目公司名单,为其提供通关便利。到11月,国际事业部再次以海关协调组名义,分别协调成都、西安两地海关和四川、陕西两省质检局,请上述部门将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和参建单位川庆钻探公司和工程建设公司纳入“绿色通道”名单。 为进一步推动物资在中亚国家的入关问题,国际事业部与海关总署共同组成中国海关代表团,于2008年9月初专程赴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访问。 在访问期间,海关团召开由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单位参加的座谈会,详细听取他们在通关方面遇到的问题,并现场解答了相关法律问题。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海关团与哈、乌两国海关顺利地进行了会谈,分别签署了会谈纪要,达成了重要共识。 在完成与哈、乌两国会谈后,海关团组还紧急奔赴我在哈管材堆场考察,考察了霍尔果斯中哈双方口岸通关情况,针对通关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就在代表团到达当天,霍尔果斯口岸创造了中亚管材日通过量84车的最高纪录。 第二关:劳务指标 中亚各国人口少,市场容量小,每年确定的外国劳务指标不足以满足中亚油气项目的需要,通过一般申办程序很难得到。 而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任务重工期紧,涉及的施工单位多,各单位都希望能够多派一些工程建设人员到境外工作。外国劳务问题涉及一国主权,与中亚国家就业形势、社会秩序、劳动法、移民甚至人权等问题密切相关。再加上工作初期,各公司对中亚国家的劳务政策研究不足,一些单位只注重提出劳务指标要求,不善于利用所在国法律条款与地方政府和部门斡旋,提出的劳务需求数据有一定随意性,很容易被对方驳回。 2008年年初,各单位提出的劳务需求多达5000个。人员派不出去,怎么办?劳务指标一度是个大难题。 中亚俄罗斯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和翻译了中亚国家劳动、移民、入境等法律文件,供各建设单位研究和学习,使劳务需求单位对所在国法律环境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大家有理有节有效地解决劳务需求提供帮助。 如何科学、准确地提出劳务需求?国际事业部召集各用工单位详细了解、听取用工需求,科学合理准确地安排境外劳务,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逐项核报劳务指标数量,并提出要根据所在国法律规定,尽量满足当地就业需求,实现用工本地化。 同时,国际事业部密切关注政府间活动和国家领导人互访情况,抓住时机报告情况,推动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门向有关国家呼吁解决劳务问题。在积极推动下,外交部多次将中亚项目劳务等问题纳入国家领导人会谈议程。2008年1月至5月,我国领导人在与中亚三国领导人会晤中,多次就劳务需求表达了中方要求,希望能对中亚管道项目实行临时特殊劳务政策,简化申办程序,确保中亚管道2009年年底顺利建成。在此期间,外交部与商务部联合发文,请我驻外使馆关注推动中亚项目劳务问题,并作为驻中亚三国使馆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一方面依靠国家支持,一方面自己积极努力争取。去年4月,国际事业部专门在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劳务许可申办工作组,牵头组织在哈单位的劳务指标申办工作,与各州劳动局、移民局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 为进一步解决劳务问题,国际事业部积极推动政府代表团赴中亚三国,就劳务等问题与相应部门沟通,寻求解决办法。2008年3月,国际事业部领导与商务部、外交部组成的政府代表团共同前往中亚,与对方国劳动部门进行会谈,达成了若干共识。代表团还专程赴乌兹别克斯坦调研,与项目单位座谈,听取汇报,研究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推进劳务申办办法。这是政府部门首次为一个企业的劳务指标问题组团出访。 到2008年5月,哈方最终把给予中亚管道的专项劳务指标下达各州——中亚劳务问题最突出的哈萨克斯坦劳务指标得到圆满解决。 第三关:税收及人员派遣 在多个国家、多个部门间穿梭,中亚管道项目每前进一步都要多方协调。 管道项目的税收优惠问题涉及管道建设成本和未来长期运营的经济性,项目实施初期,国际事业部就先后向外交部、能源局和商务部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进行汇报,提出解决中亚项目税收优惠问题。 在国际事业部的积极推动下,哈国驻华使馆致函外交部,专门就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相关问题作了说明,内容涉及进口关税优惠待遇、投资特惠关税、免征范围及劳务指标等问题。最终,哈方提出中亚管道项目可享受包括最惠国待遇、免除关税投资特惠及免征配套设备海关税等多项建议。 为保障中亚项目人员及时派出,国际事业部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根据项目涉及单位多、人员多、派出集中、紧急任务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首先,通过与外交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获准公司赴土人员持出境证明能在半年内无次数限制往来,解决了物资装备运输等需频繁往来人员出入境问题。其次,通过与南方航空公司协商,为项目专设了中国至土库曼斯坦直飞航线,解决了公司施工作业人员赴土交通问题。同时,积极与相关国家驻华大使馆联系,介绍公司项目情况和存在的困难,争取使馆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签证外部环境。 2008年10月,管道局需要派出800多名现场施工人员赴哈。由于哈驻京使馆规定同一单位每日申请签证数量不超过30个,10月1日前尚有400多个签证需申办。为保证施工人员能及时赶赴现场,经与哈使馆多次协商,哈方最终同意为中国石油在“十一”长假期间每天办理100份签证。国际事业部组织多位同志,放弃休息,为剩余的近400名施工人员申办了签证。 对于参与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的许多单位和员工而言,人们看到的是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如火如荼高速推进,但人们看不到的是集团公司国际事业部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而织起的那张大大的保护网。 (来源:互联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