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国脉万里行·石油2008”记者采访团在结束了中亚天然气管道哈国段西段的采访后,稍作休整,跟随中哈天然气管道公司冬季HSE检查组,于2008年12月17日从阿拉木图出发向东,踏上了管线东段的采访行程。 领略“新工法”的神奇 12月17日一早,雾气蒙蒙。当我们的车队行驶在旷野上,天空突然变得格外的蓝,路边的雾凇琼树银花,我们宛如行走在仙境中。 驱车来到了管道一公司中亚管道工程项目部的主营地——奇力克镇光村。远远望去,由 8 栋蓝顶白墙板房组成的营地,犹如一个漂亮的城市住宅小区。走进营地,映入眼帘的是营房墙面上书写的“大江南北纵横载史册,异国他乡挥戈立新功”的标语,格外醒目耀眼。 这个营地是管道局中亚项目部19个营地中唯一的自建营地,占地 2 万平方米、可容纳 150 人居住,营地供排水系统、供暖供电系统、停车场、垃圾场等各种配套设施齐备,处处体现着安全方便与舒适。 在营地,管道一公司中亚项目副经理康仲元向我们介绍说:“新工法”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现在再也不用为早上喊工人起床发愁了。“新工法”真有这么大魅力吗?带着疑问,我们急切地赶往距阿拉木图以东60公里的“陆国军机组”施工现场。 天气虽然异常寒冷,但雾凇依然灿烂。现场一派热火朝天。这里机器轰鸣,焊花四溅,我们仔细地观看坡口、对口、根焊、热焊、填充等每一道焊接工序,仔细询问“新工法”的神奇之处。 管道一公司的安全总监崔仁山向我们介绍了“内焊+半自动焊”新工法。他说,新工法比传统工艺可节省30%的焊材。采用坡口机加工U型窄坡口,内焊机无间隙对口,预热温度较低,使得该工艺焊接速度是传统工艺的1.4至1.5倍。这种新工艺与全自动焊接速度相近,每天可焊接80至100道口,但1个机组1年可比全自动焊机组节省200万美元。 二探伊犁河穿越 12月17日下午,在离开管道一公司的施工现场后,我们便马不停蹄赶往伊犁河穿越现场。 在通往霍尔果斯的公路上行驶了3个多小时后,我们驶上了公路旁边的一条岔路。很明显地看出,这条路是人工开掘出来的,仅能容纳一辆车通过,路两旁均是灌木林和芦苇丛,车子开上去颠簸不平,而且车轮带起的滚滚沙尘把后面的车都笼罩在一片尘土之中。这条沙石路是专门为伊犁河穿越运送大型机械而铺设的,到了这里就说明穿越现场离我们不远了。 整个穿越基地不大,但是管理得井井有条,一进现场便能看到安全须知,已经取下的钻杆一根根整齐地摞在一起,穿着CPP标志的管道局穿越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为穿越最后的环节而紧张忙碌着。 我们在现场得到消息说管道穿越将于18日晚完成,我们不能错过这历史性的时刻。 18日晚10时,我们再次来到了伊犁河穿越现场,尽管已是深夜,但这里热闹非凡,巨大的探照灯将现场装点得宛如白昼,中哈天然气管道公司、管道局的相关负责人都聚集在此,寒冷的天气也丝毫不影响大家的激情。 钻杆每上升一厘米,现场所有人的心就又往上提一下。11时6分,泥浆池中的气泡越冒越多,突然一个黑色的钻头旋转着缓缓从泥浆中探出,并向前喷射着泥浆,伊犁河穿越成功!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正如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副总经理王立军所说,成功穿越伊犁河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为明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通气扫清了障碍,二是为第二条管道穿越伊犁河在技术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记者团成员也激动万分,尽管当时的温度已达零下10摄氏度左右,我们的手脚冰凉,但心里却热血沸腾,看着身边这些为伊犁河穿越而连续工作50多天的石油人,我们被他们深深感动着。 [Page]一个人的幸福 12月18日一早,我们按原计划去离霍尔果斯边境仅35公里左右的一处堆场采访。 下车后,我们看到不远处一只可爱的小黄狗像一个小哨兵似地在堆场门口四处“眺望”,见到我们一干人走来,竟然一点也不警惕,反而跑上前和我们亲热起来。 “它一听到说中国话的人就会异常兴奋。”正当我们诧异时,从堆场里走出一位身穿天蓝色工服的中年男子向我们解释道。经介绍,我们知道了他就是石海长,是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在扎尔肯特管道堆场的负责人。他于今年5月25日来到这里,一手建立起这个可存放4000余根钢管的堆场。 石海长的主要工作是接收和发送由霍尔果斯运来的钢管,然后由哈方的分包商负责将钢管运送到管道局的施工现场。现场的工人都是哈方承包商雇佣的哈国人,中国人只有石海长一个。一个人能负责这么大一个堆场,我们半信半疑。 走进堆场,我们被眼前看到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在这片占地达4.7万平方米的空地上,上千根钢管分成29个跺整齐堆叠着,每个跺大约200根钢管又成梯形分三层摞在一起。几台吊车正在操作员的指挥下吊装准备发往作业现场的钢管。 据石海长介绍,每天由霍尔果斯运过来的钢管一般在70至80车左右,而从堆场运出去的钢管大概在60车左右,以每辆车装三根钢管计算,每天都有近400根钢管在这个堆场进出。如此大的配送额却又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条,我们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离开时,小黄狗一直跟着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到了堆场大门外,石海长抱起它向我们挥手道别。看着他俩慢慢变小的身影,我们不禁想到,中亚管道项目像石海长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而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群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人,我们的管道建设才能从梦想变为现实。 爱心无国界 18日下午,我们采访团从堆场风尘仆仆赶回到扎尔肯特,扎尔肯特虽然只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地级市,但是由于圣诞及新年的临近,旅馆和饭店都亮起了彩灯,挂起了五彩的装饰品,小镇上处处能感受到浓郁的圣诞气息。 管道局以及中哈天然气管道公司决定在圣诞节来临之际向扎尔肯特市的一所孤儿院捐赠一批圣诞礼物,我们采访团一路随行。 孤儿院位于扎尔肯特市区,是一所三层楼高的建筑,楼上是孩子们的卧室,楼下是教室。孤儿院院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三楼的孩子们的卧室参观,由于是上课时间,房间里没有人,但是我们能看到孩子们的房间温暖舒适。离开了卧室,我们又来到了楼下。此时,高年级的同学正在上物理课,我们好奇地询问他们学习的内容。见到我们来了,孩子们显得有些害羞。 管道局中亚项目经理助理马海随手拿起一本物理书翻看起来,发现其中的内容十分丰富,连怎么做木工活儿都有,不禁夸赞起来,“有了这个手艺,以后不怕找不到活儿干啊!” 我们随后又来到了低年级教室,这时孩子们正在上数学课。虽然年龄很小,但这些孩子上课时却十分认真,两手抱在胸前坐得笔直。老师叫大家起立向我们问好。孩子们倒是一点都不拘谨,微笑着冲我们打招呼。 由于不想打扰孩子们太久,我们很快就和他们告别了。孤儿院院长依依不舍将我们送到了大门口。她十分感谢中国朋友对孤儿院所做的一切并祝愿中哈友谊天长地久。 随着东段采访的结束,“国脉万里行·石油2008”采访团在哈萨克斯坦的采访就全部结束了。十几天来,我们沿着中亚天然气管道采访,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感动。在建设者的手中,这条举世瞩目的跨国能源大动脉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为见证了这一光辉的时刻而自豪和激动。 (来源:中国石油报)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