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六成石油将依赖进口 2009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中国六成石油将依赖进口 2009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2008/12/22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47

中国阀门网】     12月22日讯 我国油田平均采收率仅为33.6%,国务院四招推动节能减排,金融风暴影响实体经济,2009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当你慨叹要驱车数小时到郊区才能享受自然的时候,不妨先确认下家里的灯是否关了。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日前发布了一组令人心惊的数字:2006年,全世界能源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280亿吨,到2030年可能升至410亿吨。并进一步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继续增大,气温在随之上升。该组织认为,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并呼吁各国采取强有力手段进行干预。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从1993年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50%.为了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一方面在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以及难开采油气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并将其渗透到工农商各行业以及日常生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副主席克劳斯·特普费尔评价认为,“中国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此举符合全球利益,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不过,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实体经济的衰退,石油价格的需求以及价格都出现了新变化,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还要兼顾产业结构的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的取舍成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新的命题。 

  六成石油将依赖进口 

  有三大严峻事实是不能回避的。首先,随着几个大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到能源密集阶段,其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其次,能源生产所导致的二氧化碳已经占到人类所制造的温室气体的一半以上。第三,2015年之后,相对易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上述问题也是中国需要面对的能源挑战。据悉,中国石油国内产量最多在两亿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曾在一次能源论坛上指出,到2020年,按最低方案预测,石油消耗总量将在4.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60%.从总量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 

  为了填补能源的缺口,除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更多使用其他能源,我们别无选择。事实上,中国对新能源的开发已经进展多时,(详见“能源之道 ”12月15日新能源篇)。除此之外,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开发更多的来自难以开采的地域或非传统来源的油气资源,也成为我们应对能源挑战的选择。 

  据了解,我国的老油田是保持原油产量箭头朝上的关键所在。而老油田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单井日产量越来越少,井况日趋恶化,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老油田大部分的剩余可采储量,在现在的开发体系、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采出,成为“剩余难采资源”。此外,还有来自于深海、偏远地域或者来自油砂等的油气资源。

[Page] 

  国内也在做相关的攻关。曾为中国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庆油田如今就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勘探开发遇到许多世界级难题,科技正成为油田持续稳产的决定性因素。面对低、深、难的勘探领域,面对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的开发形势,大庆油田确定了“十一五”后3年及“十二五”期间的科技攻关方向,明确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探索的规划。 

  中国社科院能源专家周城雄表示,目前来讲,在难采油气资源的开发上,国内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差距,这部分资源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比如深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因为易开采部分总有耗尽的一天,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储备是必要的。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开发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33.6%,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如果全国的平均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可采储量1.8亿吨,相当于我国目前一年的原油产量。 

  四大类措施促节能减排 

  除了寻找更多的能源,节能减排运动也在继续。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里明确了主要目标,其中要求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根据工作方案,各地也在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根据不同行业情况,国家还提出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等。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关键一年,务必要加大攻坚力度。 

  据中国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在日前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能源与环境论坛上介绍,目前措施分四大类,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结构减排是今后调整重点行业,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造纸等,到2010年以前,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术。工程减排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新增各种有效设备。管理减排要加大执法力度,今后的环境执法应该像钢铁一样坚硬。政策减排涉及到八个方面的政策,税收、信贷、价格、保险、证券、贸易补偿等。对环境违法的企业取消税收优惠,现在也正在研究在企业的所得税营业税中间要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 

  为了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国家各个部门均参与其中。据了解,去年环保部和央行银监会联合启动了绿色信贷,目前已经有20多个省出台了实施绿色信贷的方案,五个大型的银行,发放支持节能减排贷款,去年达到1000多亿元,另外工行、建行、兴业银行都建设了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现在脱离机组上网电价每千瓦时加价5%,二氧化碳的排放标准都在逐步提高,国内的污染治理现在正在加快市场化的进程。 

  此外环保部和保监会联合启动了环境污染责任试点,主要是在六大方面进行了试点,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容易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危险废物企业、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学类的工业园区。 

  商务部则规定对出口企业实行环保达标的审核。从06年开始,我国开展了政府的绿色采购,财政部和环保部连续发布了三次绿色产品的名录,从今年1月1日开始中央和地方各级的政府采购都要优先取得政府采购的许可。 

  据杨朝飞介绍,国家证监部门也出台了政策,对于违法的上市公司进行曝光,去年在股市上组织环境违法企业募资达500亿元。另外生态补偿制度也在不断推进。相关部委正在推动流域生态补偿和资源开发补偿制度。包括江苏等都出台了环境保护补偿政策。 

  成品油税费改革“生逢其时” 

  12月5日,酝酿10多年的成品油税费改革意见稿终于走到公众面前。这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是在国际金融形势动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工作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推出的。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在过去的五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实施税费改革的意义之一就是通过提高现行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有利于发挥税收杠杆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张林海认为,这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生逢其时”,对缓解石油紧缺压力带来了一线曙光,为我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性支持,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石油资源节约使用。据其估算,国内家用轿车每年行驶里程基本在1.5 万公里~2万公里,而且百公里油耗大多在10升以内,所以目前的改革方案,一般不会增加车主的负担,反而使许多“低能耗”车主比原先更省钱。 

  节能减排端看2009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实体经济的衰退。西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种种措施的延迟亦成为可能。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6日表示,受工业国需求大幅下降拖累,预计2009年全球原油需求将出现萎缩。加上国际油价在三个月内下降了50%,在公众意识中,节能的紧迫性可能不如从前。 

  中国在11月份已停止了汽油进口,并把柴油进口数量削减了一半,11月原油需求出现近3年来的首次下降,石油精炼厂以5年半以来最大规模减产。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有不少企业面临经营状况恶化、资金紧张的困境。如居民生活中耗电大户空调,企业销量出现大幅下滑。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亦曾指出,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效益回落使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动力和资金都不足,而此前国家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补贴并不能满足需求,预计明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可能面临较大困难。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在能源与环境论坛上表示,目前的节能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但是离目标的要求差距还很大。要完成十一五的节能目标,单位GDP的能耗,今后三年必须年均下降5%以上,“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特别是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更要防止原来的产业结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回归。”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能源消耗少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业,推动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

(来源:互联网)

热门关键词:石油 能源 天然气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