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浅析国内轴承行业发展现状

浅析国内轴承行业发展现状

      2008/12/4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76

中国阀门网】    近十多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在国内轴承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轴承行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就当前行业发展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行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行业经济总量快速稳定发展 
  1.2004年产品销售收入为446亿元(其中外资独资或控股企业为5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率为22.5%,是近几年来增长率最高的年份。 
  2.2004年产品产量为49.3亿套(其中外资独资或控股企业为8.3亿套),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率为28%,也是近几年来增长率最高的年份。经过全行业努力,轴承产量和销售收入已提前两年实现“十五”发展规划的目标。 
  3.2004年轴承出口22.7亿套,同比增长23.51%,创汇11.4亿美元,同比增长35.21%;进口轴承14.62亿套,同比增长7.64%,用汇1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7.91%。不但扭转了2003年一度出现的轴承进出口逆差现象,并提前一年实现了行业“十五”规划轴承出口创汇的目标。 
  (二)行业技术进步有了新的进展 
  行业重点企业都把技术进步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研发机构,重视人才培养,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出现了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迈进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这几年主机发展的需要,带动了汽车轴承、精密机床轴承、铁路轴承、家电用轴承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轿车轴承发展迅猛。 
  (三)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有新的突破 
  在行业内部已有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产重组的情况下,还出现了其他行业融资进入轴承企业,如格林柯尔公司重组襄轴股份,永煤集团融资进入洛阳轴承集团。这两家公司融资进入大型国有轴承企业的情况,备受国内外同行业的关注。 
  在对外合资合作方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如常州光洋轴承公司与日本NTN公司的合作,以市场换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民营企业占行业经济总量的比值不断提升 
  轴承行业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其产品市场定位不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哈轴、瓦轴、洛轴等大企业的产量相对不算多,但生产的是为机械主机和国家重点领域需要的轴承。而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其经济总量在行业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提升,例如:2002年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40%,2003年占50%,2004年达到55%;国有企业2002年占40%,2004年占25%;三资企业从2002年至2004年基本稳定在20%。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前轴承行业的产能,规模发展比较快,但行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突出表现在技术水平跟不上主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轴承的寿命和可靠性满足不了上机发展的要求。 
  二是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单个轴承企业既不强也不大。总之,我国轴承工业和技术、经济等方面,都缺乏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国内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世界著名轴承公司从小到大发展到现在,都经历了产能扩张--技术扩张--品牌扩张三个阶段,而我国轴承企业从整体上讲还处于产能扩张阶段,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效应。 

  三、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十五”为我国轴承工业从生产大国迈向世界轴承强国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但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近期要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一是转变企业经营方式。针对目前行业产能发展快、技术进步慢的问题,企业应由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稳定产能增长的同时,以提高产品精度。性能、寿命、可靠性为主要目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轴承产品的比重,以满足主机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继续推进行业组织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走集团式发展道路。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十一五”行业企业集团和小巨人企业的建设步伐更快一些。 
  三是大力推动品牌战略。为尽快提高我国轴承产品的竞争能力,应实施跨越式发展对“三个扩张阶段”可同时并举,而在近期内要突出技术扩张和产品扩张。到2010年全国力争有10~20家轴承企业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互联网)

热门关键词:轴承 机床轴 发展现状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