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多积累能源增强话语权” “我国能源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大量进口而又缺少价格话语权,使得能源资源进口在价格上屡屡吃亏。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增加能源资源自我供给能力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走出去’,参与能源资源开发与合作,并购是一个捷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白津夫称。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最佳时机。”威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鲁杰罗认为,人民币不断升值,在进行并购出价方面更有优势。同时外国股票市场现在在大幅下跌,跌速快于中国市场。即人民币买的东西比美元更多,以美元、欧元标价的资产价格变低了,这对中国是双重的优势,这对中国公司海外并购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目前国际油价低位运行,油田权益价格较低。收购项目的成本要低很多,其他配套装备成本比较小。目前油价不会在低位一直运行,随着全球石油项目缩水,供应的减少导致油价还会有所反弹。现在有所动作,是在下一个经济高峰来的时候进行自我积累。”中海油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了公司目前对于石油行业海外并购的看法。 “当然这其中的诸多风险需要防范,在汇率风险这块,中海油已经把大多数的外汇转换成人民币,并且业务都放在中资银行来做。”该负责人表示。 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傅成玉日前表示,面对金融海啸,对于能源公司收购海外实业能源资产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时机。中海油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抓住海外并购的机会。 “对于铁矿石企业的并购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兰格钢铁信息中心分析师周晓明认为,全球对铁矿石的需求锐减,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很多矿业企业资金链吃紧,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矿产资源类企业估值较低,为资源储备相对不足的国内矿业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进行资源整合提供了机遇。此外,我国对于铁矿石的需求仍然很依赖于进口,所以乘此机会海外收购一些矿企,对钢铁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很有意义的。 “别把病马医成死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亚洲制造业协会会长陈佳贵认为,整体并购美国装置制造的工厂生产“对于中国企业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运营能力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可能把“一匹病马医成死马”。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日前也提醒企业管理人士要留着现金,国有企业不要急于并购,将来还会有很多机会。 [Page] “并购成功率低的原因是中国公司只买便宜的。但通常情况下,要价越便宜性能就越低。这是大部分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犯的错误。”西门子公司集团副总裁、并购整合事业部总裁卢克斯说,中国企业往往找价格比较便宜的公司,而不是考虑战略和组织问题,而战略和组织往往是交易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往往他们把原来公司管理层换成自己国家的人,而他们在国际并购中往往缺乏相关并购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看到这个国家的业务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认为,中国企业在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身能力不足:首先,缺乏战略性,没有长远眼光;其次,可行性研究不深入;第三,跨国整合能力低;第四,国际化人才严重不足;第五,高风险国家投资较多;第六,民营大企业少,国有企业面临一些额外的准入规则;最后是遇到工会、环保、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 “这次金融风暴后,西方国家的价值评估体系发生崩盘,信用体系也面临瓦解。当企业到海外进行重组时,对于该公司股票的估值,公司价值的评估都无法准确计算,那么风险就太大了。并购需要能套期保值,高抛低售。而在目前的环境下,企业抛售的是不良资产和债务资产。中国企业没有必要接下这么多的包袱。”何君创业研究咨询收购兼并高级顾问郑仲莹昨日向记者分析。 在金融危机下,此时的海外并购行为不仅仅是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是战略布局,在看不清楚根源、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战略投资带有很大的风险性。 “像钢企并购海外矿业公司在目前是不太适宜的,在目前全球钢铁市场如此低迷的情况下,铁矿石的需求太低了。钢铁市场什么时候回暖根本预计不了,而这期间损失的成本或许将大于以后的收益。”参与过中石油、中石化等诸多公司海外并购的郑仲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理事、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阳表示,现在对于明年市场的变化还看不准,此次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业中的影响还没完全显现,会不会更加剧烈,会不会出现第二轮、第三轮的风暴我们都不知道。尽管目前海外收购的价格较低,但还需慎重,不妨等等。目前形势下,要坚信现金为王。 “有人在我们之前抄过底” 不容置疑的是,如果经济领域没有轮回,全球经济格局将始终不变,由此演变成为没有“危”就没有“机”。借助一次经济动荡,通过海外并购廉价筹码的形式扩充本国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决策者的梦想。但是,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国内企业怎样出海才能顺利抄底,抄到的是不是底,这些问题还没有人能说清楚。 “事实上,已经有人在我们之前抄过底了。在这场经济危机爆发之初,日本不少企业就抢先进行了一轮海外并购。”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所中心副主任吕随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在此之前,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员沈洪溥曾表示,今年9月份,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利用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有利时机,以约2.25亿美元代价收购了雷曼兄弟在日本、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的业务,包括债券、股票和投资银行部门。与此同时,日本最大的商业银行三菱UFJ金融集团则参与了刚被批准转为银行控股集团的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的增资活动,UFJ方面以84亿美元的价格获得摩根约20%股权。从效果看,野村借此从日本国内的最大券商升级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投资银行;原主业为商业银行的三菱UFJ成为了转型后的摩根士丹利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Page] 这样的并购使日本企业实至名归。当时,很多专家表示,如果境内企业打算海外并购,可以参照日本抄底的模式。但记者经调查发现,我们现在除了抄底的机会不缺少,其他都显得有些缺少,尤其是抄底的“资格”。 “能不能并购还是个问题” “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过,美国根本就没打算让中国来抄底买资产。也就是说,当时他并没有认定中国企业有抄底的资格。”对此,吕随启这样表示。他同时认为,由于中国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并不是核心经济成员,因此“我们能不能并购和别人让不让我们并购依旧是个问题”。 “即便我们获得抄底并购的资格,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也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吕随启表示。据他介绍,近期我国中投公司、外管局以及国有四大行都有海外并购的举措,但都没有如愿抄底,“总的看来,我们还不具备抄底的能力”。 这样的分析对应着现实的例子。今年10月,中国平安与荷兰富通集团接近一年时间的联姻之路走到了尽头。自去年11月始,中国平安先斥资18.1亿欧元,在二级市场陆续买入比利时富通集团总计4.18%的股票,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后又增持至4.99%。继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平安的得意之作的这次收购后,今年年初,平安又宣布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 就在大家对中国平安此次并购计划的前景和风险展开探讨的同时,也有来自一些业界人士的声音认为,富通集团受次贷冲击,风险不断暴露,平安此举变数仍存。果然,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富通集团遭遇巨大流动性压力,富通股价大跌,至中国平安发布公告之时,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已浮亏了157亿元人民币。 尽管此前中国平安与富通集团曾经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约定,对于富通投资管理公司拥有的次级贷款衍生债券品种的潜在损失,如果发生则由富通银行单方面承担,但显然这并不能消除平安的顾虑。最终,中国平安给此次广受关注的跨国并购画上了终止投资的句号。这个事例足以成为后来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教科书”。 “一体化下没有廉价资产” 现在出海并购时机怎样?对于这个问题,相关专家表示,如果单从一个长期的时间段上来看企业并购价格的话,现在的确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公司的市盈率大幅下降——相对于常态时期,目前的价格是比较低的。 但事实上,在这个发端于世界金融中心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下,每个经济体都是其中的一环,随着危机的深入,没有哪一环可以完全幸免。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会伴生不可避免的反作用,但是,现在已经很难说哪一种作用是真正的反作用。中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或许会找到百年一遇的机会,更加快速地全球化,更好地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日前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目前的处境不言自明。高达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事实上就是中国经济的对外投资。因此“中国经济不应该在金融风暴时对外投资”这类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对外投资是既定事实,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投资于境外,问题在于如何重新布局。 进而言之,这决定了中国必然是美欧金融大救助的重要参与者。即便不做任何调整而维持现状,事实上就是支持了美欧金融大救助。后者需要中国继续持有美元和欧元,当然对美欧更有利的是,中国外汇储备更多地用于购买美欧国债。 “‘走出去’之后危机重重” “在抄底和不抄底的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已经分成了两派。但是从宏观上把握的话,当务之急是做好防范风险的工作。对于国内经济来说,应该是对外驻防守堤,防范风险;对内内陆挖坑,扩大内需。”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这样表示。 对此,吕随启表示,全球经济发生危机,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中国货币流动性有限,能解决自己的问题都很难。‘走出去’靠的不是这样的资金,而应该是相对闲置的钱。”吕随启表示。 对于那些需要卸载资产的海外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不景气,资产现金流出现不足,只能减少部分资产,获得更多股东的风险共担。“对于咱们来说,出海仅仅是占领份额的问题。现在走出去相对容易些。但一窝蜂的不计后果的做,是非常盲目的。”吕随启表示。 必须提及的是,虽然之前说日本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抄底完成得很“漂亮”,但日本企业在并购方面经历过创伤。资料显示,日本野村证券在上世纪80年代的海外金融机构并购浪潮中也曾经呛过水、吃过亏。在日本经济的高涨期,野村参与收购的一家著名咨询机构由于并购后人员流失严重,被当时的市场认定为收购完全失败。如今,面壁10年之后,日本金融机构显然并未气馁,已经开始果断出手,显现出重返世界金融舞台的十足勇气。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对于企业来说,海外并购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要看企业自身是否具备并购的能力。如果有能力,那么此时的机会难得;如果尚不具备海外扩张的能力,就不能盲目出海。
(来源:慧聪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