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非能源合作增加新内涵

中非能源合作增加新内涵

      2008/11/17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7

中国阀门网】     10月26日和27日,中国石油分别在乍得和尼日尔举行了炼油厂奠基仪式,这两个合资炼厂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两国长期进口成品油的历史。而中国与非洲能源合作又增添了新内涵,也标志着中非能源合作谱写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中国的年能源需求速度均以两位数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而石油依存度接近60%。面对油价、油源、油路和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美日与其跨国公司的打压,中国是在极大的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下为自身的发展谋求海外能源。

   在目前的国际能源体系中,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和投资基金对石油这种金融产品的影响日益显著。伴随着欧佩克影响的相对下降,俄罗斯、里海地区、非洲等在能源生产国地位上升并成为各国地缘争夺的焦点。在中长期,国际能源供需矛盾和资本循环的失衡将导致油价保持高位。

    中非合作是现实选择

     非洲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3.8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目前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达800多万桶,约占世界原油日产量11%,到2010年,非洲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因此非洲成为全球“黑色黄金”大棋局中的重要一环。

     中东的动荡和恐怖主义使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担心其石油进口的安全问题。副总统切尼决心将非洲在美石油进口份额的比例从16%上升到2015年25%。而对于能源自给率不到1%的日本,非洲是其必争之地。为此目的,它不仅无偿向非洲提供总额数十亿美元资助,同时保证放弃对非洲等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老牌石油公司英荷壳牌、法国道达尔等也在喀麦隆、乍得和加蓬大肆开疆扩土,争夺石油上游生产和开发的战略高地。

    就世界范围来说,中国要进入美欧日等控制下的中东、拉美和加拿大的石油生产地,无疑是困难重重。而非洲石油开发还相当无序,而且由于内乱、种族冲突、灾荒等各种因素,欧美老牌公司已从一些非洲产油国撤出,这就为中国石油公司“走进非洲”提供了良好机遇。更重要的是,非洲主要产油国除尼日利亚外均非欧佩克成员国,不受产量限制,这就为中国提供潜力巨大的油源。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对中国开采非洲能源采取竞争性能源外交攻势,为中国能源出路处处设置障碍,竭力阻止中国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力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非洲源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中美之间能源竞争的地缘轮廓已经开始形成了,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喀麦隆、乍得等都进行了较量和围堵”。针对中国在非洲的能源伙伴,美国拟定了一份包括尼日利亚和苏丹等“要对付的黑名单”。美国一些参议员也多次警告,“中国在非洲捞取好处,破坏了产油国和世界石油大集团之间迄今为止达成的均衡,美国政府需要加以遏制从外围石油出口国进入中心石油出口国的任何努力。”

     然而,中国是在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同非洲进行能源合作。从非洲国家进口石油和增加当地石油业投资,不仅能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也能推动非洲的自主发展。贫穷的非洲大陆石油资源丰富,随着中国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涌入,必然会带动非洲国家油田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也有了稳定的原油来源保障。同时,中国和非洲的能源合作主要采取“股权换油源计划”,通过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农业、电力和通讯等产业来交换石油的勘探开发权。这种中非石油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既可以防范欧美金融炒家,又可以实现非洲石油投资多元化发展。

     参与非洲地区能源竞争、如何通过战略谋划和整体运筹,克服美日欧等对中非能源合作的疑虑、猜忌和围堵,如何在中非能源合作中促进互利共赢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实现非洲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等问题现实地摆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面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共同的利益与发展平台使得中非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交往频繁。 50年来,中国已同4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非高层互访达800多起。特别是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现已成为中非集体对话的有效机制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而为世人瞩目。

     对大部分非洲国家而言,来自东方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与最现实的伙伴。过去50年里,中国向非洲提供了逾440亿美元的援助,资助了900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向非洲47个国家派出了1.5万多人次“白衣天使”,在非洲大陆救死扶伤;为非洲50个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共3000多名中国官兵先后前往非洲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成为非洲和平的“守护使者”。

    中国是非洲最大的政治、经济受益国之一,同时,能源资源丰富而又缺乏可靠市场的非洲成为了中国能源合作版图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中国进口能源尽管仅占总能源消费的12%,远低于美国的40%和日本的80%的份额。但是,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需求的增加,非洲大陆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

    非洲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我国在非洲主要的开采地区是在北非和西非。据专家透露,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已经探明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中仅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就高出中国的总储量。 石油,在近年来成为中非继政治、经济交流后的又一坚实平台。

    互助是合作的基础

     非洲蕴藏的轻质石油非常适宜中国本土的炼油企业,目前,非洲石油占中国总石油进口的三分之一,并且还有较大的增长趋势。中国同时在非洲地区拥有数十个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项目,年获取权益原油产量上千万吨。业内人士评价,平等互利的政策是中国争取到非洲稳定的石油供应的关键,这令许多意在争取非洲石油资源的西方石油企业相形见绌。苏丹是中国石油企业较早进入的国家,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在苏丹拥有的6个产油区块及输油管网和炼油厂,是其最大的海外资产。中国石油已将苏丹最大炼油厂的原油日处理能力扩充至10万桶。作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伙伴的安哥拉已经从中国进出口银行获得了30亿美元贷款,用于重建该国深受战火摧残的基础设施。中国石化表示,同意出资6.92亿美元购入安哥拉3个深海石油区块的股权,并在该国修建一座炼油厂,以帮助满足当地的石油产品需求。尼日利亚石油部长在本月早些时候接受道琼斯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他们已基本决定将石油区块交由中国海油开采,作为回报,中国将向尼日利亚提供25亿美元贷款。中国海油有望获得该国海上石油区块国际招标中的优先购买权。中国石油今年早些时候也在尼日利亚购入了4个区块,同时还同意为该国的卡杜纳炼油厂投资20亿美元。乍得原油日产量约为17万桶,石油资源还有很大部分待字闺中,一但中国石油企业成功收购乍得的石油资产,修建一条起点在乍得或邻国尼日尔、终点在苏丹港口的石油管线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中国也因此将再添一条海外原油进口通道。

    利益共谋 多头并进

     据了解,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已经不仅仅是最直接的矿山建设,由于一些非洲国家,限制资源性产品产品的直接出口,在非洲建立原料初加工工厂,已经称为矿山投资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非洲的产业链建设并不完整,连一颗钉子,都要在国内买好,运往非洲。在非洲,水泥、建材的价格很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非常高。因此不少企业,计划把中国的产业链复制到非洲。非洲一些国家由于经历连年战乱,基础设施毁坏严重,而中国企业在工程建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现在许多中国的承包商都从国内带来施工人员,参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已经成功的工业园区建设和经营,现在被全盘复制到非洲,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将会面向社会招商,工业企业可以进驻。投资工业园区建设现在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和当地政府进行良好的协调,为进驻工业园区的企业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更加有助于招商。

     能源合作增加新内涵

     10月26日上午,乍得恩贾梅纳市郊杰尔马亚成为全乍得最热闹的地方。上万当地群众载歌载舞,用歌声与舞蹈表达了对中乍合资企业恩贾梅纳炼油厂奠基的庆贺。乍得政府更将这一天定为能源独立日,显示出对发展石油加工业的重视。恩贾梅纳炼油厂是中乍友谊的结晶,它的建设将为乍得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炼厂生产的汽油、柴油、液化气等不仅能够满足乍得本国的需要,而且可供出口,可以带动乍得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恩贾梅纳炼油厂是中国在非洲建设的第三个炼油厂。奠基仪式标志着两国经济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始终是非洲和平与发展的坚定支持者。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讲信誉的中国企业到包括乍得在内的非洲国家投资,兴办有利于提高当地自主发展能力的项目。

     尼日尔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是有名的“阳光灼热之国”。尼日尔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环境恶劣,也无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乍得尽管2003年开始成为产油国,但成品油仍然全部依赖进口。此次中国石油在尼投资建设炼厂将为尼日尔石油工业带来质的飞跃。炼油厂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恩贾梅纳炼油厂位于乍得首都恩贾梅纳以北40公里的市郊杰尔马亚,是中乍复交以来的标志性合作项目,由中油国际公司和乍得石油部代表乍得政府共同出资兴建。炼厂设计年加工原油250万吨,一期工程年加工原油100万吨。整个炼油厂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中国政府信守承诺,对尼援助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支持尼日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尼合作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炼厂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尼日尔的经济发展,为尼带来新的希望。津德尔炼厂是尼日尔第一座炼厂,年加工能力100万吨。炼厂计划在三年内实现投产目标。

(来源:互联网)

热门关键词:能源 合作 炼油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