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在大庆油田擂响4000万吨持续稳产战鼓时,钻井提速,这个大庆钻探人多年来一直高唱的主旋律再次续写新篇章,开始演绎新时代的新节奏。 9月6日,希61-60井——海塔盆地第一口提速试验井正式开钻;9月23日完钻,翻开了大庆油田钻井史上崭新一页。 责任催生目标—— 鼓思想之翼 扬提速之帆 “实现海塔盆地2800米左右的开发井,钻井周期控制在15天以内,建井周期20天以内。3200米左右开发井,实现钻井周期23至25天,建井周期控制在30天以内,实现单机单队一年8个月黄金生产时间打8口井甚至更多。”面对新的提速目标高、勘探任务重,且远离大庆地处高寒地带,施工条件艰苦,生产组织难度大等困难,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是难以实现自我超越的。 9月14日,大庆钻探工程公司总经理钟启刚深入海塔前线,过了一个特殊的中秋节。提速,成为主题词。 只有提速、提速、再提速,才能跟上4000万吨稳产的节奏。在大庆油田开发新布局中,海塔盆地的增储上产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程,钻井工作量激增,而井队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克服这个矛盾,只有提速!这是钻井公司内涵式发展的最好注解。只有提速,才能真正满足油田开发建设的需要。它既是技术水平的体现,也是生产组织水平的体现,更因其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而成为竞争力的体现。大庆钻探把提速作为提升综合素质的突破口,在海塔盆地勘探开发中当好东道主,做好主力军。 大庆油田发出打好高科技新会战的号召以来,大庆钻探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钻井提速就是自己的主战场,就是支撑4000万吨持续稳产的着力点。公司和所属单位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提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钻井持续提速实施方案,加强生产一线指挥部人员的配备,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海-塔钻井提速上来,全力以赴做好提速工作。 创新注入动力—— 突破瓶颈 提升效率 海塔地区的钻井难题是塌,斜,硬。上面地层松软,容易垮塌,易造成卡钻;中间地层倾角大,容易井斜;深部地层比较硬,岩石可钻性差,机械钻速低。 但是大庆钻探人在海塔地区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对地下情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现在要做的就是赶走提速路上的“拦路虎”。 9月中旬,公司总工程师邹野带领技术人员与一线员工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他们以一种创新思维和批判的态度审视传统做法,发现和研究提速的问题和潜力。把别人的经验学过来,把自己的优势发扬下去,攻关组不断改进提速方案,加大攻关力度,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大庆钻探人的努力取得了新突破。海拉尔第一口提速试验井希61-60井于9月6日开钻,通过优选G506钻头,配合螺杆复合钻进,采用MWD无线测量监控井斜,以及强化钻井参数、优化钻井液性能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钻井速度大幅度提高,仅用17天就钻完2820米进尺,比以往钻至同等井深至少提前10天以上,创出了“新海塔速度”。 在蒙古国塔木察格区块,钻井五公司应用PDC复合导向钻井技术,15口井井身质量合格率100%,平均机械钻速由以往的每小时7.79米提高到15.45米,机械钻速提高了近1倍。 大庆钻探人技术提速的脚步永不停歇。公司不断优化简化井身结构,优选钻井参数,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简化钻具结构,提速方案明确了技术攻关方向和主要措施,着力在气体、欠平衡、水平井、防斜打快等方面形成完善配套的技术系列;加快高分辨率快速测井平台研发,攻关海塔盆地复杂储层解释技术,研发成套测井仪器,进一步提高测井解释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全力攻克在PDC钻井条件下的录井技术难题,为及时发现油气显示,提高油气层解释符合率提供保障;加快成熟配套技术以及新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钻井提速升级。 协作放大合力—— 发挥优势 有序推进 海塔钻井提速会战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专业、多部门。大庆钻探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主动性,形成了全员参与、协同作战、全方位提速的局面。 目前,海塔石油会战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队伍共有16支,测井占全部参战队伍的100%,录井占60%以上,固井占70%。公司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措施有效,确保提速工作有序推进。公司各前线项目部建立集中管理模式,根据生产需要,统一组织,加强协调,对队伍、装备、物资等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调配使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做到资源配置最优化。同时追求相互配合最优化,各专业、各部门树立大局观念和团队意识,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相互理解,密切协作,有序衔接,确保生产运行顺畅高效。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目前,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已经完成57口探井和开发井,平均钻井周期比年初提前7天,创出了海塔探区历史最高水平。 (来源:互联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