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外贸分析 > 职场崛起创意人才群

职场崛起创意人才群

      2006/9/19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156

中国阀门网

  有一句流行语说,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眼下,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并在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形成了一股新兴的产业发展潮流。前不久,上海专门制定了 “十一五”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在已建成的5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至2007年上海将形成70至80个创意产业园区。当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与产业发展共荣共生的创意人才,也正在职场中崛起。  

    概念&类别:解读“创意人才”

    对很多人来说,创意产业显得有些“虚”,究竟什么叫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从业者是哪些人?
    
    创意工作者并不神秘

    按照定义,以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来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就是创意产业。当代创意产业、创意经济也被译成“创造性产业”,这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创意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产品和技术越来越同质化,企业和产业都需要靠人的智慧和创意来进行创新。创意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常务副秘书长潘瑾告诉记者,创新创意产业涵盖13个门类,分别为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品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以及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跟产业链相关的从业人员都属于创意人才。”潘瑾认为。

    事实上,创意产业的从业者,活跃在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中。日常生活用品的外观设计人员、电视节目的制作策划者、网页的设计制作者,还有服装饰品的设计人员等等,都是创意工作者。
    
    才市“创意职位群”渐成气候

     在英国伦敦,创意产业是仅次于金融的第二大产业,就业人数则超过了金融。“创意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比较明显。”潘瑾说,在国内,创意产业兴起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吸纳能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注重原创设计,人才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创意职位群”已初成气候。

     以设计类职位为例,2005年是设计业高速发展的一年,各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公司对设计职位的需求也不断更新,平面设计、网页设计、UI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设计职位发展最为快速。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常常是高挂在“招贤榜”第一位的急聘职位,具备原创设计能力,有对口设计经验,能跟上市场趋势的优秀设计师,打着灯笼也难找;对于家具行业来说,模范和拷贝已经不能适应行业竞争的需要,大量国内家具制造商必须面对原创设计这道关,家具设计师成为“香饽饽”;广告行业同样如此,好创意决定了好广告,广告创意总监、创意设计人员、平面制作、文案等创意职位是广告公司中薪水最高的,也是广告公司渴求的对象。

    “以前人才市场上这类职位相对比较少,现在这类职位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扩展到更多行业。”某知名人才网站招聘部负责人表示,最早的时候,国内很多行业几乎没有真正的设计,而现在没有自主创新,企业根本难以立足,所以创意设计人员的需求在各行各业出现了。
    
    创意人才重点有三类

    在13个创意产业门类中,具体来说,哪些人才属于创意人才?潘瑾认为,创意人才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应该是一条人才链,形成一个缺一不可的人才体系。这其中,重点包括三大类人员:

    1. 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

     具体表现为各行业的设计、策划、艺术、文化管理、传播等人员。“这类人才是创意的来源和灵魂人物,他不仅具备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背景,更需要跟实践结合,把创意思想通过设计语言或策划方案等表达出来。”

    2. 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

    就像室内装潢设计师光有了想法还不够,还要将创意画成图纸,还需要预算、施工、原材料采购等各方面人员的协助才能最终完成装潢一样,将创意思想商业化,让创意从“空想”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需要大批人才。这些人才也应该归入创意人才。

    3. 专门研究创意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

    中国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的发展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研究、分析,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略,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这类行业分析和研究人员同样不可或缺。
    
    
    需求&供给:高端人才不足

     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人才需求的膨胀。而人才的培养却滞后于产业的高速扩张。目前,国内创意产业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产业扩张人才储备滞后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尽管是“舶来品”,但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

    上海创意产业最近几年时间里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上海大力开展国际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艺术节、各类设计节,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上海开发改造和利用了100余处老上海工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如泰康路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昌平路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生产基地、“八号桥”时尚设计产业谷、天山路上海时尚产业园、莫干山路春明都市工业园区、福佑路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杨浦区滨江创意产业园和共和新路上海工业设计园等。截至2005年底,在建和已建成的36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内入驻了美国、比利时、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今年5月20日,上海市政府又为14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授牌,至此,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达50家。

    创意产业是“以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来获取发展动力”的产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然而,这恰恰是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人才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缺乏对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构成了一大制约。
    
    “中国设计”缺乏领军式创意人才

    数据显示,在纽约,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该城市全部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是14%;在东京,这一比例是15%。相比之下,上海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过千分之一,明显不足。潘瑾认为,伴随创意产业规模的升级,国内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也将不断增长,而目前的关键性难题,是创意人才的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缺少一批顶尖的领军式的创意人才。“外国设计公司都想到中国来开公司,因为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的基地,可目前国内十分缺乏有创意的高端人才。”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与创意设计、策划等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但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意人才却并不多。“国内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接受的教育常常过于学术化,与市场和产业领域离得比较远,”潘瑾表示,企业需求的是能将艺术与实践相结合、原创精神与市场意识兼具的应用型创意人才。此外,高校培养的大多是缺乏从业经验的新手,他们虽有创意,但往往不了解行业,不熟悉市场,难以与企业需求接轨。

    特质&前景:新新职业人群机遇多

     创意产业本来就是新生事物,未来发展充满无限可能性。创意人才有其独特的特质,伴随国内创意产业的兴起,将迎来更多机遇。

    创意人才五大特质

    业内专家们认为,不同于其他产业人才类别,创意产业目前急需的创意人才有一些特质,归纳起来,共有下面五条:

    ●专业功底深厚。在所在专业领域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技能,行业经验丰富,对所在行业的发展、未来趋势非常了解,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敏锐的嗅觉。创新是创意产业从业者的生命力所在,而保持创新的重要源泉,就是不断接受新信息,对新生事物和变化极为敏感,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的信息。

    ●不断突破传统。从不墨守陈规,不愿意安于现状,总是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创新就是突破传统,创意就是新点子,一个思维方式保守、知识结构陈旧的人不可能成为引领潮流的先行者。

   ●包容,兼收并蓄。善于汲取不同专业的创意元素,与自己所在专业融和,形成独特的风格。

    ●善于学习。创意人才必须是学习型的,善于从最新的行业变动、知识更新中寻找到创意的灵感,总是站在潮流的最前端。

     创意职业群“三新”特征

     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职业的主要诞生地。另外,创意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往往颇具“创意”。职场上的创意职业群凸现出“三新”的特征:

    一新:新职业带来新机遇

     自劳动部发布新职业以来,共六批新职业中,职位名称带有“设计”二字的就有14个。创意设计类新职业层出不穷,大约占到了新职业总数的两成以上,具体包括陶瓷产品设计师、皮具设计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地毯设计师、陶瓷产品设计师等等;此外,与策划相关的新职业也不少,如商务策划师等。同样,在上海市劳动部门近两年陆续推出的一百多个新职业中,与创意相关的新职业也有十多个。

     创意产业本身犹如一个巨大的创意工厂,“制造”出形形色色的创意新职业。这些职业伴随市场需求而日渐成熟,逐步得到国家正式认可,吸引更多从业人员加盟,为创意从业人员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二新:“新新人类”多

     创意职业时尚前卫、鼓励大胆创新等特征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投身其中。他们中的一些人过去可能被称为“艺术青年”,拜倒在艺术的脚下。现在,有了创意产业作为事业发展的依托,这些热爱艺术、热爱创新、思维活跃的“新新人类”找到了发挥天赋和特长的用武之地。在以“海上海”为代表的上海5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内,一大批年轻人以创意创业,产业的积聚为他们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新:工作方式新鲜灵活

     无论在哪个行业,创意人才的工作方式往往是自由度最高的。创意无定式,创意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并不拘泥于朝九晚五。他们可以以全职、兼职或项目合作等各种方式为企业服务,也可以在家里做SOHO,只要按期交出作品就好。他们更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工,开个工作室自己当老板。

    产业发展人才机遇多

    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进了上海“十一五”规划。眼下还有数十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11月下旬的“2006年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期间将再给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授牌。到2007年底,上海将形成70-80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吸引3000-5000家创意企业。 

    产业的积聚使得上海成为创意产业的“重镇”。以网络游戏动漫产业为例,上海网络游戏动漫产业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在上海运营的网络游戏的销售收入,已经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涌现出了“盛大网络”、“第九城市”、“久游网”等著名互动娱乐企业;“新浪”、“光通”等外省注册企业也将游戏运营放在上海。上海正成为全国网络游戏产业的高地。产业的高地又带来了资源的积聚,为相关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根据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上海的长远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的10%以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上海建成亚洲最有影响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上海成为全球最有影响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不仅如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也为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契机。世博会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来支持。从国际经验来看,每一次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会大大推进主办国特别是主办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创意人才同样拥有大展宏图的巨大空间。

    培养&充电:人才如何适应产业需要

    培养大批优秀创意人才,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如何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意人才?现有人才又该如何充电进修,适应行业发展?

    培养艺术和技术兼具的人才

     目前,国内创意人才的培训平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大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一类是社会化的培训机构。“高校比较注重艺术功底的培养,但培养模式相对比较陈旧,也存在脱离企业的问题;社会化的短期培训有点类似于入门级的技能性培训,一些机构重技能而不太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潘瑾认为,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很难培养出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总的来说,人才培养体系还处于酝酿阶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找不到人、艺术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为研究国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曾专程赴英国考察。英国著名的伦敦艺术大学和皇家艺术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年轻艺术人才的培养系统。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更为学生搭建了资金平台、展示平台、实践平台、商业化平台,甚至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平台。这套系统不仅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更从各方面帮助他们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在英国,艺术类专业学生有很多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去,并且学院都建有设计工厂供学生进行实践。

     “必须有创意地培养创意产业人才。”潘瑾认为,国内教育体系应该大胆突破传统,积极与国外的培训机构合作,引进海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模式。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行动,比如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课程;一些院校开始走合作办学之路,已经和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达成了合作办学的初步意向,培养更多创意产业界紧缺人才和实用人才。

    从业人员需自我提升

    要适应创意产业的发展,从业人员也必须进行自我提升。目前,国内职业培训领域相关的技能充电培训项目越来越多,一些新职业也陆续推出了培训,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进行自我充电十分重要。

    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可通过学校或自身努力走出校门,积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使自身技能贴近市场;同时,创意不是闭门造车,与同行分享创意和思想,在分享的同时吸收和学习其他专业的创意灵感和思想,是创意类从业人员较好的充电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意人才的培养中,企业应该扮演主角。过去国内企业不注重原创、不重视创意人才,缺乏在人才上的投资,客观上使得创意人员缺乏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很多设计师找不到用武之地,创新动力就会被扼杀。如果更多的艺术院校学生和处于起步阶段的从业者能够获得实践机会,获得更多来自企业资金、技术上的支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创意人才脱颖而出。

(来源:人才市场报)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