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无论是热带风暴“爱德华”造成的炼厂生产中断,还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武装冲突,尽管一系列看似利多油价的事件接踵而至,油价却对这些往日的“助飞翅膀”表现出了极度 “不配合”,上周纽约原油期货价格降幅高达8%。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影响油价上涨的四大因素已悄然生变。
第一,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高油价对原油需求产生的抑制效果正日益显现,美国对石油的消费在减少。表现在:今年7月,美国汽油消费同比下降2.3%,航空燃油消费同比下降7.1%。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幅度也在放缓,中国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0.4%,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中国今年上半年GDP单位能耗同比降低2.28%。中国7月原油进口下降7%,至七个月低位,为2005年1月来最大跌幅。
第二,美元走势由弱转强。美元走势除了与美国经济、美联储货币政策关系密切,还受到欧盟经济与货币政策的影响。目前欧洲经济也越来越显出疲态,尤其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衰退风险。表现在,德国6月份制造业新订单较5月份减少2.9%,这是德国制造业订单连续第七个月减少,表明德国经济将可能陷入长期低迷。
而德国是欧盟经济的中流砥柱,德国经济的不景气,欧元开始对美元贬值,美元指数随之走强,相应的,那些视油市为“避风港”的资金退出市场,从而使油价回落。
第三,为赢得总统大选,美国两大党领导人有意调控油价。2006年是美国的中期大选之年,布什政府为了赢得中期大选,推出一系列措施来抑制油价:首先是在5月停止增加战略原油库存,其次在7月中旬原油价格走高之后,美国政府放言如有必要将释放战略原油库存来平抑油价,而后又在9月宣布在美国墨西哥湾发现了一个储藏量在30亿~150亿桶的大油田。在这些所谓的利空消息打压下,油价终于大幅回调,从2006年7月14日的78.4美元/桶下跌到2007年初的低于50美元,下跌幅度达37%。
与2006年有着惊人的相似,今年也是在5月,布什政府宣布停止战略原油储备,到7月,美国总统布什要求国会解禁美国近海石油开采。而同样为了赢得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不仅改变了起初反对解禁美国近海石油开采的立场,而且走得更远,甚至要求释放7000万桶战略原油储备来平抑油价。
历史是何等的惊人相似!2006年7月14日,WTI原油价格创出78.4美元/桶的当时历史高点后大幅回落,今年的7月11日油价创出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后大幅回落。
第四,基金持仓由净多转为净空,直接打压油价。今年上半年,油价节节攀升,高油价成了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国会、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开始调查是否存在操纵油价的行为,从而对投机资金形成较大的威慑作用。从那时开始基金不断减持多单,基金净多单由3月11日11万多手不断减少,到8月5日反而变成了净空单5550手,原油期货总持仓由3月11日的148万手减到8月5日的124.9万手。投机资金退出市场明显,油价随之下降。
由于上述影响油价的四大因素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尽管仍然存在不少利多因素,但是原油价格仍然大幅回落。而市场一旦形成下跌预期,所有的利好都可能被忽略,或者仅仅使市场出现短暂的反弹,而所有的利空在跌势中都可能被夸大,使油价下跌。
当然,油价的走势还要受上述四大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与美元指数是最大的基本面,而美国政府对油价“调控”的力量不可小看,基金持仓则是直接动力,四大因素的变化情况与合力则最终决定油价方向。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