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外贸分析 > 出版界求贤若渴 毕业生一职难求

出版界求贤若渴 毕业生一职难求

      2006/9/13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75

中国阀门网】    今年出版界人才市场出现了有趣的错位现象:一方面,出版界对出版人才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出版发行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是供大于求,求职困难重重。出版社更倾向要有实践经验、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大学毕业生,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在整个出版行业仍然相对匮乏。新时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对出版人才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网上数家出版单位和图书公司在发布招聘信息,像教育科学出版社招聘图书编辑和电子出版物编辑,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招聘企业主管会计和选题策划编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招聘编辑,北京万千电子图文信息有限公司招聘编辑和市场策划,《中国财富》杂志社招聘发行总监,上海译文、中国民航、山东教育、广东省出版集团等多家出版机构都在近期面向社会招兵买马。这对于广大的求职者,尤其是编辑发行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的信息,但实际的就业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2004届本科毕业生总数为43人,其中读研和出国的11人,就业的28人,待就业的4人,落实率90.7%,而2005年编辑出版、图书馆学等4个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260人,除24人保送读研外,目前有44人签订了就业协议书;2004年北京印刷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6.09%,其中图书编辑专业就业率为94.12%、市场营销专业为95.31%、信息管理专业达到了97.56%。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江和金表示,对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很有信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就业中心则认为,虽然出版发行领域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看似比较乐观,但要找到合适工作还是非常困难的。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12月,我国共有52所高校开办了编辑出版(包括相类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招收本、专科生。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出版发行专业的学生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毕业生小翁表示,自己刚考上大学时候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破了,感觉大学生在社会上什么也不是,虽然刚签了一家单位,但心里仍然很失落,自己的心理期望值没有实现却又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和自己并不满意的单位签约。 

    一方面,我国出版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科班出身的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又是困难重重。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才市场供求关系?为此,记者采访了多家出版社,结果发现,出版界用人条件非常严格。出版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首先是面向社会公开化的,其次招聘程序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先筛选应聘者简历,然后组织笔试和面试、最后进行实习磨合这一程序。像电子工业出版社在招聘发行人员时就对数百名应聘毕业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还有专业知识、英语翻译、编辑知识等笔试内容,然后还要经过数轮面试,最终招聘只确定接收一人,其选拔人才的慎重可见一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肖启明谈到,新时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对出版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未来的出版社的编辑,在接触到一个出版物的内容时,不能停留在单一的平面出版的思考上,他至少要有规划多种出版平台的能力,依内容特性开发出纸版书、有声书、影像书、光碟版、网络出版、e-book等各种形式,因此未来的编辑不但要具备互动式的编辑概念,可能还得具备编写、绘画、作曲等各种才能,并要学习如何与读者互动,经营读者社群等。 

    由此看来,当前的一些应届毕业生因为还不具备用人单位所希望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形成了现实需求与人才自身结构的错位,一方面是许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出版社招不到满意的人才。 

    素有“猎头社长”之称的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周百义认为,一般的出版发行专业毕业生仍然是供大于求,出版社更倾向有实践经验、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仍然相对匮乏。高素质人才,既包括具有战略家和经营家气魄的集团领军人物,也包括专业知识精、经济头脑活的各层次职业人员。 

    针对2005年的就业大环境,周百义建议当前的广大高校毕业生应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想着大城市,应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应该到偏远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去磨练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能力,以后再往更适合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出版发行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调整好心态,不要只想着进大的出版社,而应该多考虑去各地书店、图书公司、各类期刊、杂志社等单位锻炼提高自己。

(来源:中华读书报)

热门关键词:职场快讯 职场动态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