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尽管俄方否认供油减少与政治无关,但近年来屡次挥舞“能源大棒”背后,俄难逃“能源政治”的标签
包括捷克负责能源安全的部长Vaclav Bartuska在内的一批高级官员7月30日称,7月份俄罗斯向捷克的供油水平仅为此前日均水平的50%。但俄罗斯国有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对此表态,“供应减少只是因为缺少原油,纯粹出于商业考虑,与政治无关。”
显然这一解释无法使捷克当局满意。据美国《国际先驱导报》7月30日的报道,Bartuska表示,“俄方没有告知断油的真正原因,加上关于断油幅度有可能会在8月超过50%的预期,表明俄方的做法缺乏透明度。”
7月11日,捷克方面就曾表示,俄罗斯输出捷克的石油数量正在减少。尽管捷克方面不愿把此事与三天前捷克与美国签署反导雷达预警基地协定联系起来,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俄方有意用“能源大棒”向捷克表示不满。
捷克和美国无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于7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关于美国在捷克布尔迪地区兴建反导雷达预警基地的协定。根据协定,美国将在基地部署一个反导预警雷达,同时部署250名美军士兵;美方对基地拥有指挥权和管理权。
俄罗斯方面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戒备。俄总统梅德韦杰夫7月9日在日本洞爷湖八国峰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俄对美捷签署反导协议“极度失望”,将对此“作出回应”。“我们不会歇斯底里,但会考虑报复措施。”梅德韦杰夫表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王郦久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此次采取的措施,旨在警示捷克。尽管捷美已签署反导协议,但是此举仍可提醒捷克政府以及民众,在真正接受美国的雷达系统前慎重考虑。俄政府料到不会对捷克人民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明白对立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是侧面敲打而已。
如今,欧盟有25%的石油、天然气依赖于俄罗斯,所谓的“能源政治”已经产生。但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似乎屡试不爽。2006年1月,因为天然气价格一直谈不拢,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切断了通往乌克兰的管道,造成乌克兰断气三天。随即乌克兰当局接受俄天然气工业公司提出的市场价格。
此外,2006年下半年,立陶宛当局把一个重要炼油厂出售给非俄罗斯企业后,俄罗斯以技术故障为由,切断了通往那家炼油厂的管道,导致其关闭。
2006年年末,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以断气威胁白俄罗斯,随后白俄罗斯同意2007年起天然气价格从之前的每千立方米47美元提高到100美元。
虽然此次石油供应仍然没有恢复,但是布拉格并没有太大的哗然。就在俄罗斯削减石油供应的当天,德国为捷克提供了额外的石油,这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捷克修建的一条通往德国的石油管道,目的就在于摆脱对俄罗斯的完全能源依赖。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捷克国有控股石油贸易公司总裁谢克说,“当时并不是每个人都确信真的需要这条管道。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它的价值。”
王郦久就此表示,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普京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不想用能源作为政治武器,只想当一个忠实的能源合作伙伴。前两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断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使得俄罗斯重新考虑能源武器的使用。毕竟能源供应是双方面的事,有供有需,就像双刃剑一样,一损俱损。所以俄罗斯不会轻易打这个能源武器牌。现在欧洲国家都在考虑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例如捷克就可以利用德国的输油管道,化解掉断油的影响,俄罗斯的能源牌未必能起到作用。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