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安徽省机械装备工业为皖崛起提供强大“引擎”

安徽省机械装备工业为皖崛起提供强大“引擎”

      2008/7/28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72

中国阀门网】    时届年中,安徽装备工业又传来喜讯:合肥锻压机床集团在近日国内装备国际招标竞争中,又一次战胜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国内外强劲对手,一举夺得三条汽车生产线装备大订单,充分展示了安徽机械加工制造工业的实力。

    今年以来,肩负我省国民经济装备重任的省机械行业,通过不断强化自身,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58.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6%;实现利润50亿元,增长45%。

    支柱拉动群龙飞舞

    7月24日和25日是安徽省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日子,根据省政府部署,安徽省2008-2015年汽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省政府提出发展八大支柱产业以后,省机械行业确定以抓好所属的装备制造业和汽车工业,推动全省十大分行业同步发展。省机械工业协会年初组织两个调研组,深入50多家企业调研、制定规划,帮助指导企业升级。现在,全行业主要企业都有了产业升级规划、重点和目标。汽车重点发展轻卡、重卡、乘用车特别是轿车;工程机械重点发展大吨位叉车、装载机、液压挖掘机;机床行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加工中心。

    在两大支柱强劲的拉动下,上半年全省机械工业十个分行业全面增长。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9%。十大分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全部增长。1-5月份,除农机行业的增幅略低,仅达到3.71%,其它如工程机械、仪器仪表、其它民用机械、机床工具、电工电器、重型矿山机械、机械基础件、汽车、石化通用机械,增幅分别为17.51%至61.15%,其中工程机械、仪表仪器、其它民用机械为前三名,分别为50.86%、46.41%和41.44%。

    结构优化产业升级

    过去在我省机械工业,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行业排头兵大多是国有企业。通过不断改制、创新、发展,使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了一批多元化结构的大型集团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仍居行业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一批民营企业强势崛起,占我省机械工业的四成左右,对机械工业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低压电器、电线电缆、泵、阀、轴承、工程机械、机床、密封机械、汽车配件等领域,我省许多产品形成地区集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优势。特别是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无为高沟电线电缆、当涂博望机床刃具、宁国耐磨铸件、芜湖县机械工业园等,上半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局面,在国内行业影响不断提升;此外,蚌埠滤清器、淮北洗选设备、淮南煤矿机械、含山铸造产业、安庆汽车零部件等一批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今年上半年也有不同程度提升,明显增加了我省机械工业的总量。

    技术创新后劲不断

    企业的后劲,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上半年,全行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力度。前4个月,全省机械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7亿元,增长73%,在全国机械工业内位居第五位。前5个月,我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664.67亿元,增长41.5%,显著增强了安徽机械工业企业的发展后劲。

    全行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三种方式,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其中制造信息技术、先进设计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与质量控制技术以及仿真技术、成型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今年1—6月,全行业新产品产值达16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一大批产品如合肥的液压机、全柴的多缸机、芜湖重型机床等都形成优势和特色,许多产品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全行业抓住高能耗企业强力推行节能降耗。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执行新的产品标准、改变一些机械产品的“肥头大耳”现象,减少了原材料消耗;通过改革工艺,采用先进的铸造、锻造和节电技术,降低了能耗高的铸、锻、热处理、电镀等行业的能源消耗,取得明显效果;汽车、发动机行业通过执行欧Ⅲ标准,节油效果突出。

(来源:安徽日报)

热门关键词:机械 装备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