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与水电一样,核电是安全、环保、经济的清洁能源,是目前现实有效、可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优质能源。在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形势和压力下,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已是我国能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于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供应,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核电成绩喜人,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 一、核电发展宏观环境良好 目前,国内对核电发展的认识逐渐统一。国家首次明确核电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确定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方针,为核电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明确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核电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从现在不到2%提高到4%。我国核电进入到批量化规模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充分论证,我国核电发展技术路线已经确定。坚持发展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实施中采取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接合的方式。一方面,以我为主,中外合作,通过引进国际新一代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工程的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作为我国下一步核电建设的主要堆型。另一方面,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核电技术,并再创新,加强自主研发,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进研发及示范电站建设,形成我国大型先进压水堆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具备批量建设能力。与此同时,为使我国核电建设不停步,满足电力发展需求,以现有成熟的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为基础,通过设计改进和研发,自主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 此外,我国核电体制机制调整已有所突破,一批核电项目已经启动,我国核电发展的宏观环境良好。 二、核电建设运行成绩显著 (一)在役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我国已先后建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已有11台机组投产运营,装机容量为908万千瓦。2007年,我国核电发电业绩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发电量629亿千瓦时,上网电量为593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4.59%和14.39%;10台商运机组的平均负荷因子达到86.15%。2007年核电总发电量折算成煤耗,相当于少燃烧了1860万吨煤,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截至目前,我国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业绩良好,运行水平不断提高,运行特征主要参数好于世界均值,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境监测表明,我国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对周围环境没有带来任何不良影响。 (二)核电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新项目前期工作稳步展开 国家已批准了广东岭澳二期、浙江秦山二期扩建、辽宁红沿河一期和福建宁德一期工程共计12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210万千瓦。
为提升我国核电自主化能力,经国家批准,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建设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两个自主化依托项目,目前,项目各项准备工作正在开展中,计划2009年3月首台机组开工。此外,为满足核电发展需要,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实施中,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分批开工建设。以上项目机组共17台,容量1940万千瓦。 核电项目选址工作已遍及全国18个省(区、市),据统计,除已建和在建工程外,沿海地区开展前期工作已较充分的厂址有近6000万千瓦,为核电下一步扩大发展规模提供了厂址保证。 三、核电自主化能力得到提高 在自主设计方面,国内已形成了多家具有资质的核蒸汽系统或核电工程设计队伍。多年来,除了自主设计、建造秦山一期、二期和二期扩建工程外,岭澳二期工程已从岭澳一期核岛设计以外方为主过渡为完全以我为主自主设计全部工程。我国已基本掌握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具备了批量化建造的能力。 设备制造方面,在核电建设带动下,近两年来,我国核电装备制造能力提升较快,核电安全文化和质保理念进一步深化,已形成了以东北、四川、上海三大核电装备制造基地,以及以第一、第二重型机械制造集团和上重集团为重点的大型铸锻件和压力容器制造基地,不久将形成每年6台套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主设备制造能力。通过红沿河项目的实施,我国将具备自主加工、制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大部分核岛设备和常规岛主设备的能力,设备综合国产化率将达到75%。 在自主建造和自主运营方面,通过多个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大型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经验,已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核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能力,完全具备了自主核电运行管理能力。 在核能技术研发方面,建立了一批大型实验台架,进行了大量科研攻关和设计研究。成功建成了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掌握了一批技术发明专利。热功率65兆瓦,电功率20兆瓦的实验快堆正在建造过程中。正在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力争到2013年左右,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万千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化示范电站,2017年左右建成大型先进压水堆商业示范电站,将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核电法规标准及核应急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法规体系;成立了核电标准建设协调机构,全面启动了我国核电标准建设工作;建立了中央、地方、企业的三级核电应急体系。 在核电人才培养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核电发展人才规划,通过重点扶持部分高等院校核学科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核科学技术高等教育体系,持续培养和输送核工业高级专门人才;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也正在抓住机遇,在科研、设计、燃料、制造、运行和维修等环节,及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专业领域,大力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四、核燃料政策和配套能力不断加强 我国核燃料循环政策是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前提下坚持乏燃料后处理的技术路线。 [Page] 天然铀保障供应是我国核能今后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领域,国家从政策和投入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制定了以国内勘查、开发生产为主,以海外贸易与联合开发为辅的天然铀保障供应策略。为进一步提高铀资源利用率,对核电站乏燃料进行商用后处理,为快堆核电站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中国的核燃料加工(包括纯化转化、浓缩和元件制造)立足国内,各生产环节依靠国内加工制造厂组织生产。 在铀矿勘查和天然铀生产方面,加大了国内铀资源勘查力度,实施“主攻地浸砂岩型铀矿,兼顾其他经济型铀矿”的勘探战略,同时积极开展海外铀矿勘查活动,争取获得若干铀矿勘探权。实施天然铀资源储备和保护性开采方案,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在铀浓缩及元件加工方面,实施立足国内、自主生产的核燃料加工政策。通过自主研发铀浓缩技术和对外合作,建设铀浓缩分离能力。立足国内,充分利用现有燃料元件生产南北两个基地,实现压水堆燃料元件制造和供应能力。 在乏燃料后处理方面,加快开展中试工程的建设和调试工作,推进乏燃料商业后处理厂技术引进谈判和前期准备工作,实现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通过自主研发与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中国第一个核电站乏燃料大型商业后处理工厂。 五、核电国际合作有利促进国内核电发展 我国已与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双边或多边核能合作协定,与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核电发达国家建立了双边核能合作机制。向巴基斯坦出口的恰希玛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成套机电出口项目,被两国领导人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运行情况良好,二期工程进展顺利。为利用国际铀资源保障我国核燃料供应,积极与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等国谈判签订天然铀长期采购合同;积极推动在尼日尔、蒙古等国铀资源的投资和探矿工作;与阿尔及利亚、约旦等国家铀资源开发合作正在积极洽谈中。为国内企业海外铀资源开发和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总的来讲,核电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为我国核电下一步大规模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看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核电建设还面临管理体制创新不足,比投资相对较高,铀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高级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发展目标和布局需要进一步调整,关键设备国产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核电建设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应当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不能因此影响了当前来之不易的核电发展形势。解决问题时,应区分轻重缓急,对当前比较紧迫的,具有时效性的问题应立即加以解决,对影响核电长期发展的根本性或长期性问题,应先着手组织研究,明确方向后逐步推进。相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在广大核电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核电发展必将在新阶段实现新的突破,完成国家赋予核电的神圣职责。 加快核电建设步伐是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有力举措,核电发展必须依托于核电装备制造的国产化。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真落实,核电装备制造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经多方共同努力,核电装备国产化工作近来又有明显进展,主要体现在:
一、多种核级阀门通过鉴定
五月初,江苏神通和中广核联合开发的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安全壳隔离蝶阀样机通过鉴定,经过一系列试验,鉴定专家组认为阀门的各项性能满足了技术和相关标准要求,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月底,中核苏阀和秦山核电联合研制开发的大型压水堆核电站七种核级阀门样机通过鉴定。七台核一、二级阀门样机以秦山二期扩建项目为依托工程进行研制,专家鉴定组分别对三种核一级阀门、四种核二级阀门进行了技术鉴定,专家组和与会用户代表认为其中的核一级高Cv值旋启式止回阀和核二级电动弹簧式平行双闸板闸阀的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近一年多来经过核电阀门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和中广核等业主单位的全力配合,一些关键核电阀门的研发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根据目前秦山、红沿河项目核级阀门招标情况,并分析阀门行业已有的能力及业绩,并将国产阀门价格统一折算为进口平均价格,红沿河1、2号机组阀门国产化率有望达到35%左右;再经过1-2年的攻关和研发,在阀门制造业和用户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取得更大的突破,红沿河3、4号机组阀门国产化率有希望达到60%左右。
二、LOCA鉴定试验室奠基
为加快推动核级设备鉴定工作,五月底,中科华在南京举行了LOCA鉴定试验室奠基仪式,LOCA鉴定试验室的建设对核电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LOCA事故即压水堆核电站一回路承压边界破坏所引起冷却剂丧失事故)。装备大型LOCA炉,可填补我国在大型设备LOCA鉴定试验领域的空白;依托核电项目,发挥大型LOCA炉作用,开展大型核级设备的LOCA鉴定试验,有利于摆脱大型核级设备依赖国外的现状。
目前国际最大的17立方米LOCA炉建于美国,法国、西班牙以及韩国的LOCA炉在规模和炉体尺寸上均小于美国。此次中广核投资的LOCA鉴定试验室系国内首创,由中科华研究院负责自主研发、建设和运行,最大容积为20m3,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LOCA炉。鉴定条件兼顾CPR1000、AP1000以及EPR等核电技术路线对LOCA鉴定的要求,尺寸和参数可覆盖预期需要LOCA鉴定的相关设备。试验室预计今年12月底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建成后将为各类、特别是大型核级设备的LOCA鉴定提供保障。
三、上海电气KSB公司核电泵阀合资企业即将建设
德国KSB公司是国际核电泵阀制造业的著名厂商,两年前就有意在中国建立合资控股企业,在多方协调下,KSB加深了对核电国产化的理解,KSB公司已同意将核电泵阀技术全部转让与中方。
KSB与上电集团将在6月底前签署合资合同,成立合资公司,名称为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投资比例为上电集团占55%,KSB占45%,上海电气派员出任董事长和常务副总经理,KSB派员出任总经理,公司地址选在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基地。
在目前核主泵引进技术进展不利、核电建设对核级泵阀要求提高、核电建设项目相对集中以及国内制造业水平急待提高的情况下,由中方控股的该合资企业的建设对核电泵阀的国产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100吨高阻抗电弧炉通过鉴定 5月中旬,国产首台100吨高阻抗电弧炉在上海顺利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审查了由西安华兴与上海重型机器厂共同研制的100吨高阻抗电弧炉鉴定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并进行了充分讨论,认为电弧炉经过在上海重型机器厂20个月的运行,证明设备运行平稳、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内领先水平。 [Page] 100吨高阻抗电弧炉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核电、石化及冶金等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大型铸锻件的国产化打下了良好基础。继上重之后,一重也向西安华兴电炉公司订购了100吨电弧炉,现已试运行。目前,西安华兴正在研发200吨电弧炉,以满足重机和冶金工业的需要。 五、岭澳二期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蒸汽发生器完成制造
6月初,岭澳二期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蒸汽发生器在东方重机制造完工,向中广核发运交付。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东方电气举行的一次重要活动,发运仪式的如期举行,表明东方从大地震中顽强地站了起来,正在努力恢复生产。
承担岭澳二期项目核电主设备制造任务的东方重机自2006年9月全面投产以来,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克服困难,实现了核电设备国产化制造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的目标。该设备的成功制造和发运为今后核电产品国产化批量生产开了个好头,对全面提升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能力,加快推进广东核电产业链发展,以及改善整个华南地区重装业的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除发运的首台百万千瓦级蒸发器以外,第二、三台已完成总装,7月份将发运安装现场,另外三台正在制造中。整个岭澳二期项目主设备计划将于2009年全部完成交付业主。
六、中法核电标准研讨会召开
核电标准化建设是国产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推进核电标准国产化,机联会、中广核和法国核岛设备设计和建造规则标准协会6月初在北京共同主办召开了中法核电标准研讨会。会上法方介绍了法国RCC标准体系、标准化组织机构、RCC-M推广现状、与ASMEШ的综合比较、法国推进国产化的经验以及法国电力对供应商的管理等内容,中方代表主要介绍了中国核电设备标准化现状及今后的发展、中国新颁布的核安全法规和核级产品认证程序、企业标准建设以及制造企业运用RCC-M遇到的问题等。
中科华、上海发电设备成套院、一重、东方电气以及中核苏阀等多家单位的代表约计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与会各方加深了对RCC-M的理解,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核电设备标准化工作是自主发展核电的基础,是核电国产化起步的关键,各方要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我国核电标准化体系的形成。
通过扎实推进核电装备国产化工作,目前已初现一些良好态势,研发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制造企业有了进步,但距国产化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需要集中行业优势,对各类核级阀门主要承担单位进行合理分工,重点抓好一批承担任务的企业;研发费用尽可能向承担任务的骨干企业倾斜,鼓励和支持基础较好的企业,通过上市或其他融资方式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承担国产化任务的能力;制造企业也需加大研发和改造投入,以争取更大的突破;业主单位有义务也有责任要积极协助制造企业做好核电装备首台首套的研发工作,业主单位之间也要加强国产化经验的交流,共同推进核电装备国产化。 如转载请与本网联系,并注明出处。 (来源:互联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