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2008-3-31据统计,中国目前一年花在进口石油上的花费,已经是1999年时的35倍了。实际上不只是石油,中国的天然气、煤,甚至是为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都面临紧缺。 此外,还应当动态地来看可再生能源成本和价格问题,不应当将目前国家批给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看成是一成不变。长远的看,不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会上涨。因为,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价格会因为稀缺和增加环境治理成本而上行,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则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带来的迅速国产化而下行。现在认为被批高了的电价,以后可以下调。除非价格当局认定已经批复的价格永远不变,但是这样一来,那能源价格还改革什么? 当然,许多价格上的考虑是出于对提高目前电价水平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但至少在现阶段不能成为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因。因为,以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发电的极小份额(大水电除外)来看,可再生能源电价再高一些并不足以影响整个电价水平。 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在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从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虽然不尽人意,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决定在2005-2007年间设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热和地热泵供热。这些政策和规划为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验证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显然,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十一五"计划确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十一五"末期的500万千瓦规划目标,但是与可开发利用的约10亿千瓦风能储量和每年8000万千瓦火电装机相比,是一个小数字。发展速度是不是能再快一些,政策能不能更优惠些,措施能不能更有力些?比如,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收购政策,强制某一电网范围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还有其它一些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有其它障碍。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小而且分散、成本高,会给电网带来一系列运行、负荷匹配、增容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实践中存在上网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设备和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及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性服务公司,增加运行风险。因此,可再生能源企业风险较大、盈利较差,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也正是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时间和速度很重要,政府应当以丰厚的补贴和有效的税利、价格政策支持,尽快实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政府如何鼓励,都不过分。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时间和速度的问题必须得到充分认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都适用上述时间和速度原则。对于生物质资源的发展就必须慎重。中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相对于人口),农产品很难实现大幅增产,生物质资源不足,这是中国规模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首要障碍。能源安全很重要,粮食安全更重要。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孰轻孰重的抉择中,粮食安全是第一选择。因此,中国的生物质能源作为能源替代不会有很大的前景,充其量是一个小小的补充。生物质能源可以是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但不能夸大其替代作用。毕竟,和风电等其它新能源不一样,生物质能源是有后顾之忧的。也就是说,即使今后能源价格高涨,能源资源急剧匮乏,中国生物质能源也不可能是一个可持续规模发展的能源替代。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